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二章 历史尘烟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其间饱含了无数人的眼泪和血汗,今天的文明是数千年来的累积。唯物质论者认为信神信教是落后的愚昧,然而,在历史的尘烟中,宗教却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蒙昧的黑暗时代,它就是一道光,指引着人们前进。 早期文明 在伊斯兰教创立以前,阿拉伯半岛充斥着战乱与纷争,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没有一致的思想标准,黑暗与愚昧并存,人民生活在穷愁困顿之中,看不到希望的方向。直至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 ◎悠久的阿拉伯文明 对阿拉伯人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853年,在亚述人的碑文中首先出现过“阿拉伯”这一名词。至公元元年前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开始以“阿拉伯人”自称。根据历史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闪米特部落。闪族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有巴比伦人、阿摩里人、迦南人、阿拉马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亚述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 中世纪,阿拉伯人的机械图手稿。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半岛曾有许多部族,其中一些部族已经消亡了,如塔斯姆、贾迪斯、奥德和萨姆德部族等,学者称其为“消失的阿拉伯人”;另一些生存在沙漠绿洲中的部族则繁衍生息,直到伊斯兰教的兴起,他们被称为“存在的阿拉伯人”,正是这些部族后来信奉并发展了伊斯兰教,最终创建了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这些部落依据地理分布,又分为南阿拉伯人和北阿拉伯人。北阿拉伯人讲北方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兴起后,北方阿拉伯语伴随着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广为传播,成为阿拉伯半岛居民统一使用的语言,并发展成为现代阿拉伯世界通用的标准阿拉伯语。 早在史前时期,阿拉伯半岛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8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就建立了一些早期的国家,尤其以靠海的阿拉伯南部(现也门一带),有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降水等自然条件,在这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也门最先孕育了阿拉伯半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15年,希木叶尔人在南阿拉伯人中崛起,他们用花岗岩、斑岩和大理石建成了20层高的萨那雾木丹宫,其精湛的建筑技术令人惊叹。公元525年,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人又消灭了希木叶尔国,统治了南阿拉伯。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人为了摧毁北方中心麦加,捣毁圣地克尔白,率领大象部队,向北进军,企图进攻麦加,终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著名的“象年战争”。 ◎迁徙浪潮 “任何住在我们的国家、说着我们的语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而且以我们的荣耀为傲的人,即是我们之中的一员。”这是阿拉伯国家领袖们一致同意的阿拉伯人的明确定义。阿拉伯半岛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迁徙浪潮,由于半岛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不能容纳众多人口,所以每当人口繁衍超过土地所能供养的数量时,一些部落就在长老的率领下向北迁往水草充裕的地带。这样一来,阿拉伯人也随之遍布整个西亚、北非地区。与南阿拉伯各国相辉映,公元前6世纪起,生活在半岛北部地区的阿拉伯人就曾建立了奈伯特国、巴尔米拉国、加萨尼国和希拉国。国家居民或是半岛北部人的亲族,或者属于半岛南部的迁居者,或与半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奈伯特人在半岛的西北部(今约旦境内)建立过国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6年),他们对阿拉伯语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奈伯特人使用北方阿拉伯语,并通晓阿拉米语,结合两者创造了奈伯特文字体系,这一文字体系后被北方阿拉伯语采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阿拉伯语字母。公元初年,巴尔米拉人建立了巴尔米拉国。加萨尼国和希拉王国皆建立于约公元3世纪,两个王国之间相互仇视,战事频繁发生。公元4世纪前后,南阿拉伯人的肯德部落北迁到了纳季德地区生活。肯德部落联合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各部落建立了肯德王国。在肯德王国统治下,阿拉伯半岛南北交流频繁,北方阿拉伯语在南方逐步流行,促进了阿拉伯共同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公元6世纪初,肯德王国在与北方的希拉王国的战争中战败,导致王国迅速瓦解。就在阿拉伯半岛陷入各部落混战的局面时,公元633年,希拉王国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公元636年,阿拉伯穆斯林占领叙利亚,加萨尼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半岛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之下。 神权共和时代 在哈里发举起的伊斯兰大旗下,阿拉伯人骑着骁勇的阿拉伯马,挥舞着月亮弯刀作战,征服一片又一片的土地,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然而,在他们将这种凝聚力量释放殆尽的时候,也是帝国走向分裂衰败之时。 ◎扩张与征服,哈里发的雄心 当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逝世时,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然而,先知没有明确指定谁是继承人。谁来带领这个刚诞生的阿拉伯国家,成为众穆斯林面临的一个难题,麦地那政权出现第一次政治危机。各方争夺者围绕继承人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角逐,经过几近流血的争权斗争,最早追随穆罕默德的艾卜·伯克尔(632~634年在位)赢得了哈里发的权力地位,四大哈里发时期从此开始。所谓“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又称“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的哈里发”。 公元656年的骆驼之战 艾卜·伯克尔是麦加当地一名富商。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传播伊斯兰教时,他是最早的信奉者和支持者之一,并以其财产支持穆罕默德传教。在穆斯林受到贵族迫害之后,他忠实地追随穆罕默德前往麦地那,后又不畏艰险跟随先知鞍前马后南征北战,为先知开基立业建下奇功。先知曾说:“在我的朋友们中,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得力。”先知还赐以他“萨迪克”(忠贞者)称号。他被麦地那的宗教领袖们认为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欧麦尔(即第二任哈里发)主动认可了他的哈里发地位,结束了权力斗争。 艾卜·伯克尔在位其实只有两年时间,但在这两年之中,他却有许多的功绩。他一上任对于各地的反叛行为,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很快稳定了局势,维护了半岛的民族团结,不仅使反叛者重新皈依伊斯兰教,而且使边缘地区尚未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地区伊斯兰教化。接着,英勇善战的艾卜·伯克尔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他命手下大将哈立德率领穆斯林军接手了与半岛接壤的原本臣属波斯的伊拉克境内的各个阿拉伯部落;633年秋,哈立德及其盟友穆桑纳打败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属国希拉王国,获得了半岛之外的第一块属地。同年,艾卜·伯克尔又派遣穆斯林军兵分四路进军叙利亚,在遇到拜占庭的进攻受挫之后,哈立德奉阿布之命驰援,终于大败拜占庭军队;公元634年7月,穆斯林军夺取巴勒斯坦境内的艾扎那代因,紧接着,又攻占边关商业要镇布斯拉等城市,基本扫清了通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道路,但艾卜·伯克尔于8月23日,因病去世。 阿拉伯帝国的四大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奥斯曼·本·阿凡、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 在艾卜去世之后,他生前指定的继承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634~644年在位)成为麦地那伊斯兰政权的第二任哈里发。早先,欧麦尔和艾卜·伯克尔一起被称为先知的“两个辅弼”,同样是精力充沛、英勇干练、深孚众望的领导者。在他继任哈里发后,继续执行前任的对外扩张和征服计划,开辟了征服东部伊拉克和西部叙利亚两大战场。公元637年,穆斯林军在布韦卜战役和卡迪西叶战役中大败波斯军。与波斯人作战的胜利,使阿拉伯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乘胜追击,又向东北大举进攻,于公元641年在尼哈旺德彻底摧毁了波斯军的残余部队。10年后,波斯王叶兹得吉尔德被杀死在中亚呼罗珊的木鹿城,波斯萨珊王朝至此覆灭了。穆斯林军在西线叙利亚战场也同样大获全胜,拜占庭军队在穆斯林军队摧枯拉朽般的攻势面前接连败退。公元638年,著名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向阿拉伯人投降,主教索弗拉那斯与哈里发讲和。公元642年9月,阿拉伯人把疆域扩展到埃及,又向西挺进,征服了利比亚,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到了北非。 欧麦尔执政的10年,是阿拉伯人急速扩张的时期。此外,欧麦尔在文治上还首创了伊斯兰历法,以穆罕默德迁麦地那之年(622)为伊斯兰纪元之年。 ◎分裂与衰亡,帝国的没落 公元644年11月3日,欧麦尔在麦地那清真寺举行晨礼,突然被刺客袭击导致身亡。临终前,他指定6名圣门弟子组成选举团以推选新的哈里发,此时,年逾七旬的奥斯曼·本·阿凡登上了第三任哈里发(644~656年在位)之位。奥斯曼是前麦加统治集团倭马亚家族的贵族,在他继位前期,对外仍奉行扩张政策,阿拉伯军在占领埃及后,继续向西挺进,依次攻克了白尔格、的黎波里、迦太基等地区。在东方,阿拉伯军征服了吐火利斯坦、呼罗珊、巴尔赫、喀布尔、伽色尼,以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部分地区。 奥斯曼对内任人唯亲,他排挤圣门弟子团,撤换欧麦尔任用的各省总督,或降级贬职,改派倭马亚家族或亲近倭马亚家族的人继任悬置官位,如,委任其堂弟穆阿维叶为叙利亚总督,委任胞弟阿卜杜拉为埃及总督,为麦加倭马亚贵族在哈里发国家中占据和控制要位创造条件。在治国上,他放任和纵容部下,致使上层权贵们侵吞公产,聚敛财富,在麦地那及各大城市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占有土地,成为显赫的大土地主;而那些劳苦功高的阿拉伯军下层战士却处于阿拉伯社会的赤贫阶层,在不公和贫富悬殊的情况下,阿拉伯各部落的愤懑情绪和离心倾向不断上升。奥斯曼执政后期,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基本趋于停顿,帝国内部的矛盾加剧,一些省份和地区发生了暴动。公元656年6月,一批来自埃及的对奥斯曼统治深感不满的阿拉伯士兵闯入其麦地那住宅,刺杀了正在诵读《古兰经》的哈里发奥斯曼,结束了他的统治。后世评说,在奥斯曼的统治期间也有其历史功绩。譬如,他着力建设了伊斯兰教两大圣地,重建先知寺,创建阿拉伯海军,确立《古兰经》定本。这个定本沿用至今,也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唯一通用的定本。 在奥斯曼被暗杀之后,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656~661年在位)在麦地那被拥立为第四任哈里发。此人幼年家贫,经穆罕默德抚养成人,骁勇善战,文采斐然,虔诚豪爽,深孚众望。为了平息各部落战士日渐升温的愤懑情绪,恢复神权政体的原貌,阿里果断撤销了奥斯曼做出的许多决定,下令罢免了奥斯曼委任的大部分省督,同时着手推行社会平等政策,对财产进行重新分配等。然而,这引来势力强大的各贵族首脑的竭力反对,内乱由此而起。 公元656年12月,阿里率部在巴士拉附近同反对者展开血战,结果反对者大败。这是穆斯林之间的第一次内战。然而,对于阿里而言,威胁最大的还是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穆阿维叶在叙利亚经营20余年,是阿拉伯海军的创建者之一,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精于战略战术,尤其擅长攻心战。他拒绝向阿里新任命的叙利亚总督交出权力,同时还要求严惩谋害奥斯曼的凶手。公元657年7月,穆阿维叶使用离间计使阿里军内部产生矛盾,形成哈瓦利吉派(即出走派),公元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分子杀死在库法清真寺。阿里被葬于库法附近的荒郊纳贾夫,纳贾夫后来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之一。 纳贾夫被广泛认为是阿里最终被埋葬的地方。 倭马亚王朝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政权。一个个阴谋诡计,一桩桩血腥战事,换来的是野心家的政治谋利。血亲仇杀何时了,改朝换代终有时。当穆阿维叶以离间计成功之时,却也为倭马亚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强盛的大食国 当阿拉伯帝国强盛之时,时值中国国力强盛的唐朝。唐、宋史书中,称其为“大食国”。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因其崇尚白色,中国史书称其为“白衣大食”。穆阿维叶在耶路撒冷称哈里发后,定都于大马士革,大马士革从此成为伊斯兰教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伊斯兰教发源地的阿拉伯半岛逐渐趋于没落。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时期的金币,上有拜占庭风格的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的肖像。 阿拉伯古代金币,伊斯兰教历78年(697~698)铸成于大马士革。 倭马亚,是麦加贵族古莱氏部落12支系中最强盛的家族名称。“倭马亚”一名,得自公元4世纪古莱氏部落著名首领库阿卜杜勒·马纳夫的后代倭马亚·伊本·阿卜杜勒·沙姆斯的名字。当年先知在麦加传教时,倭马亚家族首领阿布·苏富扬是多神教麦加贵族的政治代表,以坚决反对穆罕默德闻名。可在那时,倭马亚家族另一个成员奥斯曼·本·阿凡却是最早追随穆罕默德和他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在奥斯曼成为哈里发之后,他任命穆阿维叶为叙利亚总督,而穆阿维叶正是穆罕默德传教时代的宿敌阿布·苏富扬的儿子。他在公元630年麦加被穆罕默德占领后与父亲一起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679年,穆阿维叶宣布其子叶齐德为哈里发继承人,从而将伊斯兰哈里发选举制度破坏,阿拉伯帝国从此成为由倭马亚王朝世袭统治的封建国家。穆阿维叶二世继位后平定了麦加什叶派的叛乱,3个月后去世。在穆阿维叶的后代中再无人能担当哈里发,于是倭马亚家族的另一个人——麦尔旺(奥斯曼的堂弟和总书记官)被拥立为哈里发。从此以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均出自麦尔旺一系。 麦尔旺(684~685年在位)指定其子阿卜杜·马立克为继承人。阿卜杜·马立克(685~705年在位)是麦尔旺系的第二任哈里发,也是倭马亚王朝继穆阿维叶之后最有作为的哈里发。他继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击什叶派认可的哈里发阿卜杜拉(什叶派领导人拜祖尔的儿子)。公元692年,他于麦加打败阿卜杜拉,阿卜杜拉战死;接着又连连平息哈瓦利吉派在伊拉克的反叛。至此,倭马亚王朝的政权才得以稳定下来。 对外,阿拉伯帝国调兵遣将,东西两面出击,并未停止对外征战的铁蹄。公元664年,东线大军攻克了喀布尔、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等地区以及印度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西线大军于公元711年,进攻至西班牙,后进攻法兰克王国,达到其扩张的极限。至公元8世纪前半叶,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使倭马亚王朝时代的对外征服扩张达到了新的高峰。那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广大的帝国。 这枚不寻常的绿色玻璃硬币是倭马亚王朝遗物。 战争的胜利,使阿拉伯人成为被征服土地的新主人。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向岛外的移民出现了高潮。伊拉克、埃及等地成为阿拉伯人最主要的移民地,阿拉伯的移民潮使得这些区域更广泛地阿拉伯化。 ◎内部矛盾导致的灭亡 倭马亚王朝表面上看来是阿拉伯帝国十分强大的一个朝代,而在其整个王朝统治期间,却处于政权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伊斯兰什叶派是倭马亚王朝最大的反对派力量。什叶派不承认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地位的合法性,坚持认为哈里发一职只能从先知女婿阿里的后代中产生。另一支反对力量是哈瓦利吉派,该派主要以当年脱离阿里阵营的士兵和信徒构成。该派认为哈里发应由穆斯林公选,当选者不应只限于古莱氏人,所有虔诚并熟知教义的穆斯林,不分民族和种族,甚至奴隶都有资格当选。该派曾举行过35次武装起义,曾一度控制过几个部落和城镇,势力最大时曾扩展到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和也门地区,最后都遭到倭马亚王朝军队的镇压。两个反对派都采取暴力手段抵抗倭马亚王朝的镇压行动,与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续冲突,致使数位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死于刺客之手,几乎所有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在位时间都极短。 倭马亚王朝的政治矛盾一方面在于没有解决穆斯林中派别的分歧,另一方面是由于皈依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哈里发只是忙着传播伊斯兰教,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公元747年,波斯地区爆发了反抗倭马亚王朝的叛乱,叛乱很快蔓延到伊拉克。这时,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代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外号“屠夫”),利用什叶派与哈瓦利吉派暴动之机,借助波斯人阿布·穆斯里姆的军事力量被尊为新的哈里发,阿拔斯王朝(750~1258)由此诞生。 位于约旦的古塞尔·阿姆拉城堡遗址,始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大约是倭马亚王朝的阿里·瓦里德一世或二世时期修建的。 公元750年,倭马亚王朝在与阿拔斯军队的大扎卜河战役中彻底失败,将军阿卜杜拉·本·阿里攻陷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最终被推翻了。6月25日,阿拔斯王朝的将军阿卜杜拉·本·阿里邀请倭马亚家族的8个成员到特拉维夫一雅法(在现在的以色列)附近赴宴,他们在宴会上被集体杀害,之后被人从坟墓里挖出来焚毁。当年8月,最后一任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马尔万二世被杀。这标志着政府的权力转移到阿拔斯家族。 在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对倭马亚家族的屠杀中,阿卜杜勒·拉赫曼(即日后的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幸运地逃至西班牙。公元756年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该政权以科尔多瓦为中心长期统治着伊比利亚半岛广大地区,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伊斯兰教政权。 在倭马亚王朝统治初期,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官方语言。这些政策使帝国内部一些民族逐渐被阿拉伯化或被伊斯兰化。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被阿拉伯人称为“麦瓦利”;未改宗仍保持原来信仰的原住民,阿拉伯人称他们为“迪米人”。在哈里发政权巩固以后,对已经改宗的麦瓦利并没有实现起先的诺言;迪米人的社会地位更低,他们必须缴纳一切捐税,不能担任公职,也不得反对穆斯林。由此导致的社会矛盾极大地影响了倭马亚王朝的政权稳固。 在文化方面,倭马亚王朝时代建立了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几座清真寺,包括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大清真寺等。在阿卜杜·马利克任哈里发时期,发行了阿拉伯人自己的第一种全国流通金币第纳尔,其影响深远,至21世纪,仍有不少阿拉伯国家的货币名称仍然叫作“第纳尔”。 阿拔斯王朝 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朝代更替中迎来了黄金时代,正如中国的唐宋时代,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使得各方文明碰撞交融,火药技术、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而丝绸、瓷器和茶叶也传遍了世界。在阿拔斯王朝统治的500余年中,经济文化的广泛传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兴的第一个世纪 与倭马亚王朝一样,阿拔斯王朝同样是阿拉伯帝国的辉煌朝代。所不同的是,它的统治期为500余年,比倭马亚王朝要长许多。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成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库法。那时,因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了当时同样强大的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和中亚各族联军,成功夺取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四年后,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公元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那时的阿拔斯哈里发是阿布的弟弟曼苏尔,他随即派遣3000士兵帮助李唐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族人的先人之一。安史之乱后,阿拉伯人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取了西域的控制权。 阿拔斯王朝时的金币 曼苏尔在位22年,是阿拔斯王朝真正的奠基人,他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公元762年迁都至此,后又消减了赖以当权的波斯人势力,加强统治。巴格达在穆斯林语言中的意思是“真主的花园”,新城气派宏伟,人口众多,商贸繁荣,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阿拔斯王朝效仿波斯王朝的旧封建体制,实行政教统一,竭力为其统治赋予神圣的性质,声称自己为“安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继承者和正统派教义的捍卫者。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具有最高权威。曼苏尔统治时开疆拓土,吞并了埃及、高加索、波斯、中亚等地。其鼎盛时,疆域西起摩洛哥,东接印度,北至高加索、土耳其,南到阿拉伯半岛,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哈里发曼苏尔建立了强大的官僚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对广袤疆域的部族进行专制统治;奉行正统派(逊尼派)为国教,全面推行伊斯兰教法,大批乌莱玛(宗教学者)被吸收参政,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虽然在倭马亚王朝时代已经征服了广大的土地,但大多数地区的人民信仰却是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完成转变并彻底伊斯兰化的。 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巴格达变成一个文化和贸易中心。 在曼苏尔之后的阿拔斯哈里发中,以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和马蒙(813~833年在位)执政时期最为繁荣。在哈伦·拉希德尚是储君时,就率军远征拜占庭帝国,迫使其摄政艾里尼献出大量贡品。在公元800年时,他统治着2860万人的居民,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他大力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王朝经济异常繁荣,纺织业、珠宝业、采矿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以哈伦·拉希德第纳尔(金质)为流通货币。当时的军事实力相当强大,除有10万人的哈里发近卫军外,另设有海军舰队。 在马蒙为哈里发执政时,他缓和同什叶派的矛盾,兴修水利和公路,减轻土地税,为了避免阿拉伯贵族势力造反,大力启用波斯人显贵占据军政要职,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贵族、学者参政;奖励学术,发展伊斯兰文化,并支持穆尔太齐赖派的宗教和哲学观点。公元830年,他在巴格达建立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大力提倡翻译外国典籍,使得伊斯兰世界得以开拓眼界,初次接触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哲学思想。在政治上,他坚持以武力镇压反对派,其政策为其后几位继任者所袭用。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时期,被称为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经济、贸易和文化繁荣,也为东、西方贸易交流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文明的传播与王朝的没落 公元9世纪之后,也即马蒙死去之后,阿拔斯王朝开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国家内部的政权开始腐化,为了维持阿拔斯家族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激化了阶级、民族和宗教矛盾,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黑奴起义持续约13年(870~883),屡次发兵皆未能平息,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而内乱仍频。在政治上,由于忌惮波斯贵族,后期执政者开始重用突厥贵族,在9世纪中叶,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之后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除了内乱,外族的入侵也是使阿拔斯王朝走向灭亡的因素。从公元945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分别成为白益王朝(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建立)、布韦希王朝的傀儡,仅保存宗教领袖地位。1055年,塞尔柱土克曼人占领了巴格达,哈里发被迫授予其“苏丹”称号,听任其发号施令。 内忧外患之余,阿拔斯王朝以宗教维系帝国统一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帝国内数省趁乱宣布部分独立或完全独立,有的部落也通过起义来独立。位于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一带的伊德里斯王朝(778~974)于公元778年最先独立,随后,在波斯、中亚先后建立了塔希尔王朝(821~873)、萨曼王朝(819~999)等等。其中属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是较为强大者,向阿拔斯王朝的逊尼派哈里发挑战,塞尔柱帝国更强,通过扩张,领土大大增加,实力比起阿拔斯王朝强上许多。 公元13世纪初,东方的蒙古帝国不断兴起,成吉思汗通过侵略扩张,得到稳固发展。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侵略阿拔斯王朝,包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姆(1242~1258年在位)投降,后被蒙古人裹在地毯中为马踏死,其余王朝大多数成员亦被处死。阿拔斯王朝成为曾经的辉煌、过去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东西方文明从驼铃悠悠的丝绸之路上得以广泛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就是在怛罗斯战役后,由一名被俘的会造纸的中国工匠而传入巴格达的。据考证,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自于现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中说道:“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而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则远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他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影响;而伴随着科学与文化相互的交流,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所认识。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也在此期间得以传播,它是中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加工而成,塑造了像阿拉丁、辛巴达和阿里巴巴等流传甚广的经典人物,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聪明才智的结晶。 阿拔斯王朝的经济繁荣与发达文明,使阿拔斯王朝成为伊斯兰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它为揭开近代欧洲的面纱,推动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围攻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灭亡。 帝国崩溃 辉煌的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哈里发政权,在内忧外患之下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终于被蒙古人的茫茫铁蹄所灭亡。不灭的是,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着…… ◎矛盾激化下的崩溃 几百年来的征战扩张,使阿拉伯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里发借武力征服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体。但急速的扩张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融合,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间,平民阶层和贵族地主、官僚、富商阶级之间,穆斯林内部派别之间,加之封建君主统治势力与各种分裂势力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插图。 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可分为享有特权的阿拉伯人、平民、未改宗教的异教徒、奴隶阶层四个等级。阿拉伯人享有特权,社会地位高,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大片田产及财富;麦瓦利平民(非阿拉伯血统但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多是叙利亚人与伊朗人,有着高深的文化,掌握着一定生产技能,按照伊斯兰教原理,凡是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均享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实际上麦瓦利人享有的社会待遇远低于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为此其对等级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比麦瓦利人更低的是迪米人,他们是未改宗教的异教徒,是生活在帝国底层的劳动者,除了承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之外,还遭到穆斯林的排挤、阿拉伯社会的歧视;最苦的是奴隶阶层,他们是连做人最起码的资格都不具备的社会最底层人民,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公元870年的著名的黑奴起义,与古罗马的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齐名,声势浩大,叛乱持续约13年(至883年),屡次发兵皆未能平息,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力衰微。 从9世纪中叶起,帝国内的各类矛盾不断激化,特权阶层的骄横使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增加,什叶派和逊尼派及其他派别的宗教斗争愈演愈烈,这些斗争与阶级、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各种反抗帝国统治的潮流逐渐汇合,成为一股脱离哈里发统治的巨大力量。在哈里发政权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后,终于在400年后,被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杀死了末代哈里发。随着蒙古铁骑的到来,阿拉伯帝国和分裂独立的绝大多数小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谢里姆一世堪称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其辉煌的军事远征席卷中东,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控制了麦加、麦地那后,将末代哈里发带到了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统治期间 哈里发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使阿拉伯半岛重新倒退到部族各自为政的局面中。1512年,奥斯曼帝国谢里姆一世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与埃及以后,麦加的谢里夫向谢里姆一世表示臣服,谢里姆一世获得了“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护卫者”的称号。1524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汉志(希贾兹),将它划为一个省。1568年,也门被奥斯曼帝国攻占。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奥斯曼帝国政府在红海沿岸直接派驻军队,以加强控制。至此,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范围包括汉志、也门以及海湾沿岸等地在内的半岛大部分地区。由阿拉伯半岛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家族首领们定期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缴税、纳贡和承担徭役。奥斯曼皇帝将这些部落是否按时缴税看作是他统治这块土地的象征。 至18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经济依然是以落后的游牧业为主。半岛虽然名义上隶属奥斯曼帝国,却退步到落后的氏族部落以各自的家族血亲划分出家族统治区来实行统治。血亲复仇、袭击抢劫、争夺地盘时有发生,再加上干旱和饥荒,阿拉伯半岛社会陷入混乱。在阿拉伯半岛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状况下,作为18世纪复兴运动的代表的瓦哈比主义应运而生。 第一沙特王国 每当历史倒退到黑暗的阶段时,最遭殃的往往是老百姓。分裂与争斗,无休无止,此时,瓦哈卜带来的宗教复兴运动,仿佛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给人们带来希望。有识之士慧眼识珠与之结缘,便种下了一颗新的国家统一的种子。 ◎瓦哈卜与沙特的结缘 1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正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面对异族统治、内部纷争、天灾人祸等,原先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又开始了崇拜多神的现象。阿拉伯半岛有识之士意识到,内在凝聚力的缺乏正是导致各部落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1703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出生于内志阿伊纳的一个宗教世家。其祖父是著名的逊尼派学者,父亲是罕百里派法学家,并担任阿伊纳的教法官。瓦哈卜10岁便能背全《古兰经》,成年后潜心学习伊斯兰教神学和教法学。他在吸取逊尼派罕百里学派的教法学说和伊本·泰米叶(1263~1328)的复古主义思想后,针砭时弊,提出了瓦哈比派的宗教复兴的主张,呼召人们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去”,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的“正道”,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他著有《认主独一论》《信仰基要》《疑难揭示》等著作,奠定了该派教义学说的基础。他的主张一时间传播于阿拉伯半岛,以及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地,影响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