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蒙古
第一章 印象蒙古 没有俄罗斯的广袤雄浑,没有中国的繁复美景,身处两大强邻之间的蒙古却独有草原之国的美丽风情。杭爱山的神性象征和色楞格河的哺育之恩令世世代代的草原民族眷恋不休,阿尔泰山脉的黄金传奇和戈壁沙漠的沧桑壮美不知埋藏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哈拉和林与乌兰巴托犹如两枚古代与现代的身份标签,北部的边境要塞苏赫巴托尔与南部的“外蒙小香港”扎门乌德又据守扼要之地。印象里的蒙古熟悉而陌生,总与强邻之国有着割舍不断的密切关系。 内陆之国 什么叫内陆国?若是一个国家的周边全被邻国的陆地领土包围,它就可以称作内陆国。截至2012年,全世界一共有44个内陆国,亚洲有12个,最大的内陆国是位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国境线总长度超过了1万千米。蒙古国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国境线总长度约8200千米。 ◎地理、风貌与气候 蒙古国简称蒙古,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永恒之火”。这个国家地处东亚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北部,东、南、西三面均与中国接壤,北面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中蒙边境线长约4676千米,蒙俄边境线长约3543千米。它的东端是毛德泰哈木尔,西端是玛尼特山,南端是奥日宝格嘎熟宝日陶勒盖,北端是蒙古萨彦岭。国土的总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从东到西最长处为2368千米,从南到北最宽处1260千米。 受干旱和土地荒漠化影响,蒙古的养驼业规模呈缩小趋势。在畜牧业专家的建议下,蒙古一些养驼省份近年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牧民养双峰驼,并为牧民举办骆驼节等活动。 从地理状况来看,蒙古是一个多山国家,可以分为山地、草原、山地化草原、沙漠化草原、沙漠等几种地貌。西部山地区域矗立着多座雪山,中部及北部主要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和遍体披绿的山脉,东部绵延着广阔的亚洲草原,南部是戈壁和沙漠地带。若以数据表明,山地面积约77.7万平方千米,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2;戈壁沙漠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4;湖泊面积1.6万平方千米,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 蒙古的世界之最 蒙古有海军?没错。这个与海隔绝的内陆国家不但拥有海军,还因此获得了一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有海军的国家不少,但是有海军的内陆国家可就少之又少了,其中规模最小的就是蒙古海军。蒙古海军的全部家当包括三条船、两门炮、一台发动机和7名成员,而且那三条船里仅有一条“苏赫巴托尔号”拖船可以下水作业。这支“迷你海军”除了运送货物以外,平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该国境内排列着三大山脉:位于西部的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位于中部的杭爱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位于东部的肯特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平均海拔2000米。整个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界于1000~1800米之间,最低点是553米的呼赫湖盆地。 高峻的山脉、辽阔的戈壁与沙漠占去了大部分国土,相比之下,蒙古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该国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3800条河流,河流总长度约有6.7万千米,主要有位于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条河流。此外,这个国家还拥有3500个湖泊和7000多处泉眼,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主要湖泊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南部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比较少。而且,蒙古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许多河流与湖泊都要靠春、夏、秋三季的雨水补给。 由于远离海洋,深处内陆,再加上地势高耸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蒙古形成了强烈的内陆性气候。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冬季漫长,从10月直到第二年的4月,常伴有大风雪;夏季短暂,只有两三个月,而且昼夜温差较大;春秋两季比较短促。全年温差很大,最高气温可达到40c,最低气温可低至-50c。全年降水非常稀少,年降水量约在120~250毫米,且有70%都集中在每年的7~8月。全年日照充足,无霜期不长,大约在6~9月间,只有90~110天,但整个冬季几乎全是晴天,首都乌兰巴托及附近全年就有220~260个晴天。 ◎国家象征、体制与区划 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发展,这个位于东亚腹地的草原国家于20世纪转身迈入现代蒙古,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重新设定了蒙古的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标志。 蒙古的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1,红、蓝、红三个垂直并列的长方形各占1/3。象征着长生天的蓝色居中,在象征进步与繁荣的红色部分内侧,自上而下绘有由黄色的火焰、太阳、月亮、三角形、长方形和太极图组成的金色“索永布”图案。 国徽为圆形,以圣洁的白莲为底座,以无极的万寿纹章为边饰,以象征长生天的蔚蓝色为底。中间绘有“索永布”和神骏马,下方绘有代表大地的绝色山岳纹章和蕴含永世昌盛的吉祥时轮。 国歌由著名作家森丁·达姆丁苏仁作词,作曲家贝·达木丁苏伦和勒·莫勒道尔吉谱曲。这首歌讴歌了长生天护佑的蒙古国崇尚独立与和平,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团结合作的美好愿望。 1992年,蒙古通过了第四部宪法,国内开始实行有总统的议会制。宪法规定:作为国家元首,总统的任期是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国家最高权利机构是国家大呼拉尔(议会),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由76名议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凡25岁以上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均有资格参选。政府是国家权利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 蒙古国徽和国旗 奥尤陶勒盖铜金矿拥有世界最大的铜矿蕴藏量,也是蒙古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矿业开发项目,为此工作的人员达到1.8万人,图为其厂区一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有序发展,蒙古现已成为一个多党制国家,国内大约有20个政党,主要政党有蒙古人民党、蒙古民主党、蒙古公民意志共和党等。 与此同时,蒙古在行政区划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动。目前,全国境内分为首都和21个省。首都乌兰巴托设有区和分区,其他城市只设有区。21个省是指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这些省设有县。 虽然拥有辽阔的土地,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地理成因,这片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总数并不多。根据2015年最新数据,蒙古的人口总数仅为302.5万。而且该国是个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人口主体为蒙古族人,其中的喀尔喀蒙古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82%,其他的干嘎、土尔扈特、布里亚特等蒙古族,以及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大约占到全国人口的18%。 位于首都乌兰巴托东侧的蒙古圣山——肯特山,又称不儿罕山。肯特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 根据以上人口与民族情况,蒙古把官方语言和全国通用语言定为喀尔喀蒙古语,但不限制使用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同时还把喇嘛教定为蒙古国的国教,在全国居民中,超过90%的民众信奉喇嘛教,另外还有大约4%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 作为一个草原国家,农牧业一直是蒙古国的传统经济产业。最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国内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和积极开展“绿色革命”,种植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蒙古国的工业发展同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形成了支柱型产业。这个国家现在的主要出口物品有矿产品、畜产品、纺织品等,主要进口物品有石油、汽车、机器设备等。 蒙古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按照不同地域,全国划出了15大旅游区。其中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博尔汗博代瀑布、塔本博格多雪山等,著名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远古岩画、匈奴墓碑、突厥碑铭、蒙古宫殿遗址等。如果有机会前往这个内陆国家,那些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必然会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主山脉阿尔泰山 欧亚大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它西起匈牙利、乌克兰,东至蒙古和中国东北,连通了两大洲的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地带。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阿尔泰山脉如同一道横亘而起的脊梁,撑起了大草原的伟岸雄姿。 ◎庞大的山脉 也许是因为桀骜不驯,阿尔泰山脉不乐意受限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版图,而是无比恣意地舒展开来,呈西北一东南之势斜斜跨过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四个国家的国境线。这座庞大的山脉绵延出去2000多千米,位于蒙古境内的部分属于北段山脉。 阿尔泰山脉中的湖泊 阿尔泰山脉是一座典型的断层山,整座山脉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由宽变窄由高至低,高山地区拥有明显的冰蚀地形和现代冰川,断裂层之间拥有一些呈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从山麓向上,山地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带:11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带,1100~2300米为森林带,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带与亚高山草甸带。在阿尔泰山脉与唐努山、杭爱山之间形成的大湖盆地周围,水草丰茂,景色优美,畜牧业比较发达。 阿尔泰山脉还是整个北冰洋水系的制高点,西南的湿冷气流为它带来了丰沛的雨雪,雪水顺坡而流,在南麓汇成了额尔齐斯河一鄂毕河,在北麓汇成了叶尼塞河。此外,山脉一带又拥有不计其数的湖泊、瀑布、河流以及大大小小的支流。 ◎沟沟有黄金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的意思是金色山脉。此处盛产黄金、宝石与铜矿、铁矿,古谚语曾称“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从中国的汉朝年间直到清朝年间,无数淘金者怀着关于财富的梦想,不远千里辗转而来,在附近建起城邑并展开有序的淘金计划,清朝时期甚至有“金夫逾万,产金逾万,列厂十区,矿工数万”的记载。由于道路艰难,环境险恶,也有很多不幸者在前来的途中便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与淘金者不同,游牧民族更喜欢把这里视为祖祖辈辈生存的家园,因为阿尔泰山脉拥有西伯利亚地区最富饶的山地泰加森林和最绚丽的高山草甸、草原。那些逐水草而居的先民们赶着羊群和骆驼缓缓走过,把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视为幸福的天堂,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回纥人、蒙古人也都以阿尔泰山脉为依托,向着辽阔的远方纵马奔驰。 “库刚”发现 2006年,一支德国考古队于蒙古境内的阿尔泰山脉有了轰动性的发现:在海拔2600米的山区地带,人们从永久冻土层里发掘出一座古老的墓穴,它被称作“库刚”。库刚的墓室里有一具大约2500年前的骑士木乃伊,骑士身穿一件皮衣,头戴一件华丽的头饰,在冰冻环境里保存完好。人们推测这座库刚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里面的骑士木乃伊很可能属于能征惯战的塞西亚民族。 阿尔泰山脉中的高原草甸 ◎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 阿尔泰山脉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先民,还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除此以外,这里保存的文化古物也令人惊叹。很久以前,阿尔泰山脉就发掘出大量旧石器时代的古物,突厥人、维吾尔人和蒙古人都在此地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金山一阿尔泰山一带还遗留着一批属于5世纪游牧部落首领的墓群,那些墓群大大小小共有100多座,墓中埋葬着不少艺术珍品。另有一些罕见的岩画分布于山崖之间,那些岩石线条粗犷风格古朴,题材大多是当年游牧民族的一些战斗与捕猎行为,人称“岩壁上的敦煌”。 就像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不管是黄金矿藏、优良牧场,还是充沛的水力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珍贵的人文古迹,阿尔泰山脉一直在向周边四国无私奉献着自身所拥有的庞大财富。 位于蒙古境内的阿尔泰山风光 杭爱山 内外流区分界线 在蒙古语里,“杭爱”的意思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能以此命名的地方必然草木青青、水流不断。杭爱山确实是一座遍体披绿,水意盎然的山脉,它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蜿蜒于蒙古国的中部,恰好将国内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分隔开来。 ◎分水岭与记功地 杭爱山位于阿尔泰山脉的东面,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平均海拔为3000米左右,主峰鄂特冈腾格里峰海拔4031米。这座庞大的山脉跨越了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长度约为700千米。从整体来看,杭爱山起伏不大,山势较为平缓,北坡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南坡分布着草原牧场,山区周围河流纵横,生长着大面积的白桦和西伯利亚杉。蒙古的一些主要外流河如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均发源于杭爱山的北麓,两条河流一路向北,最后注入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蒙古内的大部分河流均为内流河,只有不到20%的河流为外流河,杭爱山无意中形成了内流区和外流区的一道天然分水岭。 杭爱山脉最著名的特尔金白湖 在中国古代,人们早先把这条山脉称作燕然山,后来又根据音译将其称作杭海山、康孩山或杭爱山。公元89年,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军队屡次骚扰边境,东汉名将窦宪、耿秉等人率军将其击败,俘杀了一万多人。战斗结束后,两位将军登上燕然山,欣然刻石记功。在唐宋时期,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道:“燕然未勒归无计”,史料中的这几处“燕然”均指杭爱山。 海拔4031米的鄂特冈腾格里峰是杭爱山的最高峰 ◎曾经的于都斤山 在蒙古历史上,杭爱山也称于都斤山。从最初兴起的匈奴部落直到13世纪成吉思汗建起的大蒙古国,北方民族一直与这条山脉维系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3世纪前后,匈奴部落形成强大的联盟,曾多次在于都斤山和鄂尔浑河畔举行过隆重的祭天仪式。突厥兴起时,突厥人将汗国牙庭设在了于都斤山一带。当东西突厥被唐军陆续击败,于都斤山一度成为突厥遗部的精神象征,后来又成为突厥人复国的象征。不少古代突厥文石碑上还铭刻着对于都斤山的溢美之词,比如《毗伽可汗碑》中写道:“我曾出兵到过很多地方,没有比于都斤山再好的地方,统治国家的地方就是于都斤山。”与匈奴、突厥一样,回纥人也起源于于都斤山及鄂尔浑河流域。强盛之时,回纥人在鄂尔浑河畔还建起了回鹘城、富贵城等数座城池。 庞大的大蒙古国对这条山脉依然情有独钟,在建国早期,蒙古人以鄂尔浑河流域和于都斤山一带为中心统治着大半个世界。蒙古人现在仍然喜欢把杭爱山主峰鄂特冈腾格里峰称作“于都斤·腾格里·乌拉”,有些传说也提到大地女神“于都斤·额客”就住在杭爱山和鄂尔浑河的弯曲处。 很难解释彪悍勇武的历代草原战士为何会对杭爱山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在精神层面上,这条山脉已成为他们的某种神性象征。 日落时分,杭爱山脉中美丽的白湖。 广袤的戈壁沙漠 荒漠是指荒凉的沙漠或原野,世界上的大荒漠有的灼热似火,有的寒冷彻骨,有的沟壑纵横,有的沙砾满地。如果不算南极洲,地球上的荒漠大概能占到陆地面积的30%。戈壁沙漠属于荒漠的一种类型,它一般地势平坦,起伏不大,覆盖地表的并非层层细沙,而是大面积的岩层砾石。 ◎亚洲最大的沙漠 戈壁沙漠同时又是地图上的一个特定地理名词,这片地区处于中亚腹地,横跨中国和蒙古两国,简称大戈壁。大戈壁的多数地区都不是沙漠,而是裸露的岩石,整个面积非常广大,而且呈现出很不规则的形状。它的北边抵达阿尔泰山脉和杭爱山脉,东边连接大兴安岭西麓,南边到达阿尔金山、北山和阴山,西边与天山相邻。据大致估算,大戈壁从北到南长约800千米,从西南到东北长约1610千米,总面积约在130万平方千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北面的沙漠,也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属于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 蒙古国内戈壁沙漠中的野骆驼和沙丘 哈茨盖特岩画 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岩画,比较有名的当属哈茨盖特岩画。这里的岩画题材非常丰富,有羚羊、野山羊、野马、骆驼、红鹿、老虎等动物,有带轮子的手推车、简陋的蒙古包,还有猎人狩猎的场景,以及狼群猎杀红鹿的场景。人们推测此处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虽然“戈壁沙漠”是指没有水的地方,实际上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很多盐水湖,而且还有不少地下泉水从岩石和和沙丘中不断溢出。 由于大戈壁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再加上海拔也较高,故而此地气温比较低,年温差和日温差也相当大,冬天的气温可低至-30c~-20c,夏天的气温又可升至40c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大戈壁地带很不适合人类居住,只有一些野生动物把它视为自己的家园,比如野骆驼、蒙古野驴、詹兰羚羊、捷尔伦羚等哺乳动物,以及旱獭与囊鼠等啮齿动物。不过在蒙古历史上,这片土地一直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因为它既是大蒙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丝绸之路沿线几个重点城市的所在地。 ◎复杂的地质成因 如此广袤的不毛之地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给出了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观点。在最近200万年以来,该地区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中,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干燥。地表原本沉积着一些比较疏松的岩体,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了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在山下慢慢堆积起来。当山区发生洪灾,它们被冲往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由于洪水的能量由强渐弱,一些大块岩石堆积在山口附近,从山口向外,岩石变得越来越小,最远地方分布的便是拳头大小或指头大小的小块岩石。再经过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以及风力的剥蚀,小块岩石的棱角渐被磨圆变成了砾石,慢慢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戈壁地貌。到了干燥的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另一些更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带上了天空。泥土飞向千里以外,砂粒落在了附近,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大沙漠。 蒙古在戈壁沙漠中修的中央公路 美丽的色楞格河 不得不承认,造物主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总是匠心独具。在一方土地上,往往既会安排山的雄奇伟岸,也会赋予水的千娇百媚。山环水绕,相依相伴,似乎是这尘世里最自然、最和谐的一幕景象,倘若杭爱山与色楞格河心有灵犀,恐怕也会悄然默许吧。 ◎穿越两国的母亲河 不论何种事物,一旦以“母亲”的名义冠名,便会令人心生景仰之情。作为蒙古的母亲河,色楞格河即享有如此殊荣。 色楞格河发源于杭爱山北坡、库苏古尔湖以南,它的源头由伊德尔河和木伦河汇合而成,而后一路流向东北,在苏赫巴托尔与鄂尔浑河汇合。从苏赫巴托尔继续向北,进入俄罗斯以后,在乌兰乌德和塔陶罗沃两地出现两个较大的转折,最后经过一片三角洲地带,注入了浩瀚的贝加尔湖。 从蒙古杭爱山的源头直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色楞格河蜿蜒流淌了1000多千米,流域面积将近百万平方千米,一路上吸纳了大大小小无数支流。它既是蒙古国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水量最充沛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在蒙古境内的流长约有600千米,右岸有哈努伊河和鄂尔浑河注入,左岸额吉河注入。自河口至苏赫巴托尔一段,在每年4~5月的解冻期内可以通航,到了10~11月以后,河流开始进入结冰期。在俄罗斯境内,色楞格河又流经数百千米,沿途吸纳了奇科伊河、希洛克河、乌达河、吉达河和捷姆尼克河。 从世界版图上可以看到,沿河而下的著名城市有蒙古的苏赫巴托尔市,俄罗斯的乌兰乌德和色楞格斯克。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带,不仅生活着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族和少数汉族,还有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民族。 ◎贝加尔湖的过滤器 与蒙古境内许多河流不同,色楞格河虽然也靠地下水、雪水和雨水补给,但大部分水量仍然来自地下泉水。因为这个原因,即便进入干旱期,色楞格河的水量也比较丰沛。一旦春天来到,冰消雪融,河水时常暴涨,尤其在夏季降雨以后,更会溢出河槽,淹没大片的草地牧场。20世纪30年代,苏赫巴托尔即因此而遭遇了一场特大水灾。 当色楞格河流经三角洲地带,水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污物。由于三角洲湿地一带生长着大面积的水生植被,无意中形成了一层层“过滤器”,“过滤器”将许多泥沙和污物成功截流,令河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色楞格河在最后注入贝加尔湖时,水中的污物已经大为减少。 水生植被过滤下来的那些泥沙和污物,年年淤积起来,不断扩大着三角洲的面积,使其渐渐呈现为一片巨大的扇状湿地。30多年以前,人们测量得知,三角洲的面积大约为500平方千米。但在3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片扇状湿地已经增加了大约60平方千米,正在逐步向湖中蔓延。 如果色楞格河拥有思考能力,大概也不会想到在临近终点时竟然得到一次脱胎换骨的“净化”吧?希望这种“净化”能够像她惠及蒙古一样,继续造福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色楞格河是蒙古国内最大和水量最充沛的一条河流 色楞格河上的铁路桥 矿产与自然资源 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的蕴藏量居世界前20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发现和确定了80多种矿产,分别位于800多个矿区和6000多个采矿点。同时,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也有不小的优势,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矿产资源 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是蒙古政府面临国内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燃料矿物方面,蒙古蕴藏着大面积的煤、石油和油页岩。煤的储量大约在500亿~1520亿吨之间,分布地点已探明了几百处,如塔本陶勒盖、哈尔塔尔巴嘎泰、阿其特诺尔等地,一些著名的大型煤矿有巴嘎诺尔煤矿、沙林格尔煤矿、新乌斯煤矿、塔旺套勒盖煤田等。石油的储量约40亿~80亿桶,主要产油区有东方省、南戈壁省、东戈壁省大湖谷地区和中央省,共有20多个大型油田。 在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方面,蒙古的铜、铁、黄金、萤石均有丰富的储量。该国的铜储量居于亚洲第一,铜矿产地集中在鄂尔浑、色楞格、克鲁伦、巴彦洪高尔、汗呼和等地,著名的额尔登特大型铜钼矿被列入了世界十大铜钼矿之列,其他还有奥尤陶勒盖铜矿、查干苏布拉格铜矿等。 蒙古的黄金储量约有3100吨,黄金矿床180多个,可分为脉金矿、散金矿和沙金矿。 主要产金区位于中央省的扎玛尔地区和色尔格林县,著名的金矿有保罗脉金矿、塔福德金矿、布木巴特岩金矿等。 其他拥有丰富储量的矿产还有高达2800万吨的萤石矿、2亿吨的磷矿,以及钼、锌、银、钨、汞、锡、石墨、云母等,这些矿产资源使蒙古国在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了巨大的开发潜力。 ◎自然资源 与矿产资源一样,蒙古的自然资源也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这个国家拥有非常可观的土地资源,森林覆盖地约为9%。其余为水资源用地、居民生活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蒙古的水资源虽然不甚丰富,但因为地广人稀,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和工业用水。据了解,蒙古大小河流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大多数都为内流河。湖泊的水资源量达到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从森林资源来看,蒙古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肯特、库苏古尔、杭爱、蒙古阿尔泰、汗呼赫山脉地区,森林总面积为1530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区为1400万公顷。在那些高大的绿色植物里,占有主角地位的有落叶松、雪松,以及桦树、杨树、红杨树等。另一些低矮植被主要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芨芨草等。 在广袤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地带,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据统计,蒙古境内约有60种哺乳动物、50多种鱼类和90种鸟类。同时,这个国家拥有17种珍稀哺乳动物,比如戈壁熊、野驴、野马、野骆驼、野山羊、角鹿、海狸、豹、貂等。此外,还有将近30种濒危动物,如天鹅、鹈鹕、雪鸡、皂雕、鲟鱼等。 犹如一座上天赐予的天然宝库,蒙古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在开发启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蒙古政府也正在积极推行多种保护措施,力求在现代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蒙古荒野保护区内开满鲜花的草甸和落叶松木材 军事与外交政策 从地理版图来看,蒙古夹在中俄之间。身边的两个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不弱,蒙古将如何自处?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俄两国与蒙古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这一点从蒙古的军事与外交方面即可见一斑。 ◎军事力量:小规模的精干部队 蒙古军队全称蒙古人民军,创建于1921年,目前在役总兵力约有2万人,包括边防部队5000人,内卫部队900人,建筑部队1500人,民防部队500人,另有预备役部队13.7万人。 这支武装力量由国防部和公安部两个系统组成,国防部下辖作战部队、通信部队、航空部队和各省军事处、乌兰巴托和达尔汗两个卫戍区军事院校等,公安部下辖边防部队、各省公安处等。 蒙古的地面部队拥有650多辆战车,装甲侦察车、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840辆,牵引炮、火箭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将近1000门。空中部队有米格-21战机、mi-24武装直升机、运输机等60多架,地空导弹300部。 蒙古军队是一支精干的职业部队,正从冷战时期的重型部队向现代化军队转型,当前比较缺少现代化装备,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也极少参战。自1999年起,这个国家开始派遣特种部队成员奔赴西撒哈拉、刚果、阿富汗等热点地区,世界各国从此得以一睹蒙古军队的风采。 进入21世纪以后,蒙古除了继续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军事交流以外,还和美国、印度及北约等国家和组织展开了多次军事演习活动。2003年,蒙古与美国举行了首次“可汗探索”双边军演;2005年,蒙古人民军参与了北约在科索沃的维和任务;2009年,蒙古、美国、印度、韩国和柬埔寨派军在乌兰巴托进行“可汗探索”多国维和军事演习;2010年,蒙古向阿富汗派驻军队;2012年,蒙古派遣维和部队奔赴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14年,蒙古又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23个国家进行“可汗探索”多国联合军演;2015年,当“可汗探索”多国联合军演于蒙古再次举行时,中国也首次派兵参演。 在美国参加演习的蒙古士兵 频繁的联合军演不仅使参演的各国军人达到了更高的战术水平,更为蒙古军队带来了更大的益处。正如蒙古军某参谋长所说:“联合军演提高了蒙古士兵的训练水平,也提高了蒙古的国际声誉。” ◎外交政策:从周旋两国到“永久中立” 自建国以来,蒙古长期受到苏联政权的控制。苏联政权解体以后,这个国家开始有机会独立解决本国问题。最近20多年以来,它渐渐与中俄两大邻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蒙古国本来就是一个地缘政治极其特殊的国家,一方面要坚定地选择民主化和市场经济道路,另一方面要坚持“多支点”“平衡”的外交政策。它借助自身优势,频频周旋于中俄两大国之间,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对于中俄来说,蒙古的广袤领土一直是个缓冲平台。成为缓冲平台的蒙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不得不对强大的邻居怀着复杂的心态,他曾说:“与中国和俄罗斯打交道很难,而我们要同时与这两个国家周旋。” 永久中立国 什么是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将永久中立奉为国家政策的国家。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们都将奉行中立政策。在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目前已有7个国家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瑞士,其他6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 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 在巧妙的周旋之下,蒙古多年以来一直与邻国保持着睦邻友好、均衡等距的关系。2015年,三国关系出现一个微妙的变动。当年10月,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 对此,蒙古外交部部长普日布苏伦亲自做出了解释。他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25年,蒙古一直实行中立的外交政策,现在只是于法律层面上宣布了“永久中立国”而已。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一直保持平衡、中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还会继续下去”。 不管蒙古的这一举措是否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它已经指明该国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和平、均衡、等距离、多支点外交政策的拓展和延伸。 2015年出席金砖国家峰会的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 “草原之都”乌兰巴托 蒙古是个名副其实的草原国家,作为这个草原国家的首都,乌兰巴托自然享有“草原之都”的美名。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的北畔,市区里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零星分布的传统蒙古包。不同的建筑风格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复合之美。 ◎漫长的发展史 在蒙古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是创建于1639年的乌尔戈,蒙古语为“宫殿”之意。乌尔戈位于达库伦僧院,地处距离乌兰巴托400多千米的后杭爱省内。该僧院是蒙古佛教领袖第一位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扎纳巴扎尔的住所,当时扎纳巴扎尔只有5岁。这座都城的建筑均用毛毡制成,便于在水草枯竭的季节里四处迁徙。据史料记载,乌尔戈沿着鄂尔浑河、色楞格河、图拉河一带至少迁徙了25次。在迁徙过程中,它曾几度更名,派生出多个奇奇怪怪的官方或非官方名字。 1913年时乌兰巴托城的全貌 在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的音乐会上,身着传统蒙古服装的人们欢快起舞。 1778年,库伦于现今的位置上定址,取名为毡城。后来,这座城市改称大库伦,意即大营地或大寺院,由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统治。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把外蒙古划为一个省级行政区,该省区的首府城市是乌里雅苏台。 1911年,蒙古宣布“自治”,将大库伦定为“首都”,同时更名为京都库伦,意即都城营地。经过十几年的动荡变迁,它于1924年更名为乌兰巴托,意思是“红色的英雄城”。这次更名是为了纪念共产主义的胜利,乌兰巴托从此成为“自治”蒙古的正式“首都”。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俄罗斯人按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在此建起了许多剧院建筑和政府建筑,同时他们还破坏了当地不少古老的蒙古僧院及寺庙。如今,这座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一批著名的现代建筑正在相继立起,比如成吉思汗广场、政府大厦、歌剧院、美术馆、中央邮局等。另一批古典建筑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保护,比如博格达汗宫、喇嘛庙、博物馆等。 ◎位于群山与草原中 乌兰巴托处于内陆地区,海拔1351米。城市两面是连绵起伏的座座青山,一条源于博格达山脚下的图拉河蜿蜒流过,主要城区坐落于图拉河北岸,它的东西两面俱为辽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这一带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寒气候,冬季漫长寒冷,气温最低可低至-40c;夏季短暂炎热,气温最高可至39c。全年日照充足,早晚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只有280毫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日都是晴天。 从建城之始到今日国都,乌兰巴托经过了300多年的漫长蜕变。如今,这座都城终于发展成蒙古的第一大城市,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与科技中心,蒙古政府最高领导机构和国际组织驻蒙机构大都设在此地。同时,它也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 乌兰巴托距离中国边境700多千米,距离俄罗斯边境500多千米,总面积为4700多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市内被划分为9个区121个小区,9个区分别是巴彦祖尔赫区、巴彦格勒区、宋给纳海尔汗区、青格尔泰区、苏赫巴托尔区、汗乌拉区、纳来哈区、巴嘎诺尔区和巴彦杭盖区。这里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种族,其中大部分为蒙古人,少部分为哈萨克人、杜尔伯特人;此外,还有一些巴亚特、达里岗嘎、乌梁海、扎格钦、达尔哈德、图尔古特、乌格勤德、乌干图等族。由于大多数居民都是年轻人,乌兰巴托被列入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全国的中心城市 乌兰巴托城市面貌 作为草原之都,乌兰巴托是全国有名的中心城市。在经济方面,国内大部分工厂企业集中在此,一边重点开采市区附近的煤矿资源,一边积极发展各种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的明星企业当属乌兰巴托市地毯厂,该厂出品的纯羊毛地毯多次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奖牌,此外销量看好的产品还有裘皮服装、山羊绒和驼绒制品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乌兰巴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教育中心,全市居民的文教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各地。据统计,全国共有8所高等院校,乌兰巴托即拥有7所,比如官方的蒙古国立大学、蒙古艺术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农牧业大学,以及多个私立高等院校,此外还有100多所综合性中等学校。 在交通运输方面,乌兰巴托成为全国的枢纽城市,该市建起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以空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北京一莫斯科国家铁路干线通过乌兰巴托,贯穿了蒙古南北。它不仅在蒙古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成为连接中、蒙、俄三国并继续延伸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乌兰巴托还建有一套通往国内各省市的密集公路网。 位于市区附近的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是蒙古国内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也是唯一一座国际航空港。每天有定期航班通往北京、莫斯科、伊尔库茨克、首尔、大阪、法兰克福、伊斯坦布尔等地,也有不少航班通往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 ◎著名的旅游城市 身为草原之都,乌兰巴托并非只有一个身份,在成为国都的同时,它亦是全国闻名的一座旅游城市。 成吉思汗广场是必游景点,矗立着成吉思汗坐像、苏赫巴托尔骑马铜像、国家宫、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央塔、文化宫等。广场四周分布着另一些著名景点与大型建筑,西面有蒙古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扎纳巴扎尔美术馆;北面有兴仁寺博物馆、蒙古服装中心、婚礼宫殿、蒙古艺术家展览馆、国家游乐园;东面有蒙古国立现代美术馆、戏剧博物馆等。附近的甘丹寺地区分布着甘丹寺、976美术馆、野生动物馆、巴德马埃加寺、巴怙拉仁波切庙。城市南郊还分布着博格达汗宫博物馆、翟山纪念碑、佛陀公园等。 既然是旅游城市,节庆活动自然必不可少。乌兰巴托的节庆活动具有很多看点,最负盛名的当属那达慕和成吉思汗诞辰纪念。那达慕在每年7月中旬举行,开幕式上的威武仪仗队与摔跤、赛马和射箭三项传统竞技年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成吉思汗诞辰纪念于每年11月上旬举行,届时,成吉思汗广场上会举行非常隆重的庆祝活动。 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还有查玛面目舞蹈、冰上打羊拐比赛、建城节等。建城节尤为值得一提,它是专门为了纪念乌兰巴托创城而定的节日。在每年10月的最后一周,人们都会在文化宫、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乌兰巴托是一座充满着巨大反差的新兴城市,城市里既有活跃的商机,也有悠远的佛音,既有身着阿玛尼的时尚青年,也有身着传统蒙古袍的游牧民,既有放荡不羁的反传统文化也有风情浓郁的传统表演。无论如何,这座千变万化的草原之城总会给每一位游客带来巨大的惊喜。 “外蒙小香港”扎门乌德 如果没有蒙古纵贯铁路这条生命线,它至今仍然只是戈壁沙漠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庄。当那条连接俄、蒙、中三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贯通以后,小村庄犹如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很快便于偏远之地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人们把蒙古的扎门乌德称作“外蒙小香港”。 ◎边境上的“道路之门” 夜幕下安静的扎门乌德火车站 这条铁路于1949~1961年间建成,大部分都位于蒙古国境内。从乌兰乌德站引出后,它在蒙古国内沿线经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如苏赫巴托尔、达尔汗、乌兰巴托、赛音山达、扎门乌德等。 不少人会把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铁路相互混淆,其实二者很好区分,前者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后者是纵贯蒙古的铁路干线。蒙古纵贯铁路在俄罗斯的乌兰乌德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后,通向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莫斯科。 扎门乌德由此成为蒙古纵贯铁路的一个小小亮点,小城隶属于东戈壁省,距离首都乌兰巴托550千米。在蒙古语里,扎门乌德的意思是“道路之门”,这个名字如实反映了它的重要地位。扎门乌德位于蒙古与中国的交界地带,紧邻中国边境的二连浩特口岸,两地相距仅有9千米。早先,此地曾是北方游牧民族通往中国内地商队的一支重要通道,现在已成为蒙古南部边境最大的口岸车站,同时亦是中蒙两国之间重要的过境物资转运站之一。 ◎火车站与广场 交通要道对于人类居住地的影响极为重要,可能令一座城市沦为荒弃之地,也可能令一座村庄蓬勃发展。扎门乌德以前就只是一座荒凉的小村庄,在蒙古纵贯铁路的带动下,这座小村庄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几十年过去,它如今已成为蒙古对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城总面积为4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仅有1万,下设两个行政村与若干国家机关、驻市单位、联检单位、企事业单位等。 扎门乌德最醒目的地标建筑是位于小城南端的扎门乌德火车站。如果游客稍稍留意,便会发现这座建筑意趣盎然:它的尖塔部分为俄罗斯东正教风格,平顶部分为中国北方民居风格,穹顶部分又为蒙古包建筑风格。 火车站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边境小城扎门乌德来说,它已经是全城最壮观的建筑景点。火车站广场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城人气最旺的地方,这座广场仅有千余平方米,一组台阶将其对半隔开,台阶上面属于火车站,台阶下面是临时停车场。广场的对面建有一座开放式公园,公园里矗立着一座民族英雄苏赫巴托尔的纪念碑。广场的周边建有几座欧式小高楼,均为旅馆和超市。 与蒙古国内的城市相比,扎门乌德的商业气息非常淡薄,但在荒凉偏僻的戈壁沙漠里,在隔离久远的两国边境线上,这座小城已具备了基本的商业配套设施,银行、超市、旅馆、饭店一应俱全。基于此因,人们善意又慷慨地将它称作“外蒙小香港”。 显然,扎门乌德的交通地位要远远高于商业地位。它是蒙古通往中国的重要铁路口岸,同时也是中国连接东欧各国的重要咽喉。经由该处的北京至莫斯科国际旅客列车,比绕道满洲里走西伯利亚铁路缩短了1000多千米。仅凭此项优势,扎门乌德便有足够的底气在中蒙两国交通史上留下自己清晰的名字。 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的本意是黑圆石,但在蒙古历史上,它却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盛亡。这个名字在游牧民族的一处驻足之地悄悄崛起,既见证了大蒙古国四方来朝的荣耀时刻,也经历了分崩离析、国毁城亡的悲情历程。虽然哈拉和林留给后世的最终只是一片荒芜废墟,可是谁也无法抹杀它曾是蒙古帝国首都的光荣历史。 哈拉和林遗址内额尔德尼昭寺遗存的佛塔 ◎帝国的见证者 自古以来,鄂尔浑河流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青睐之地,人们在此修筑了不少城镇。当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继续率领勇猛的骑兵部队征伐四方。1220年,他在以前属于克烈部和回纥部落的这片土地上,设置了一处军事供给基地。 大银树 据说蒙哥在位时期,蒙古大军从匈牙利抓获了珠宝匠威廉和雕刻家纪尧姆,两人在哈拉和林建起一株精美绝伦的“大银树”。大银树其实是一尊树状的银制喷泉,银树的根部有四只银狮子,每个狮子嘴里藏有一根管子,可以喷出白色的马奶,四只狮子中间又摆有四个盆子。树干里面藏有四根管子通向树顶,每根管子上端是一条镀金的蛇,从管子里会分别流出葡萄酒、马奶、蜂蜜酒和米酒。当银树顶端那个拿着喇叭的天使发出指令,醇美的饮料即会倾泻而下,流入下方的四个盆里。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儿子窝阔台从亚洲和欧洲抓获或招揽了一批商人、高僧和能工巧匠,将基地扩建成一座巍峨的王都,并于1235年定名哈拉和林。这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城内建有大汗居住的万安宫,万安宫外设有两个居民区,一是附有市场的回民区,二是尽皆工匠的汉人区。此外,这里还有许多官员府宅及一批宗教建筑。 13世纪中叶,随着大蒙古国的日益强盛,哈拉和林迅速发展成世界的中心。从东欧的莱茵河畔到中原的黄河岸边,从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灼热的阿拉伯半岛,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臣服于这座王都的权利和威势之下。大汗的一道道诏令从此发出,快速传向奔战于欧亚两洲的蒙古大军,与此同时,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又纷纷汇聚而来。 继窝阔台之后,贵由和蒙哥两位大汗也坐镇哈拉和林管理庞大的帝国。在此期间,哈拉和林的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均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时大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就在哈拉和林尽情享受身为帝国之都的无上荣耀时,历史的洪流将它推入了低谷。忽必烈在上都(位于今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继位后不久,欲将帝国势力一路南扩,弟弟阿里不哥则据守北方的哈拉和林自称大汗,两兄弟之间爆发了一场王权之战。这场战争以阿里不哥的失败而告终,忽必烈随后建立元朝并迁都大都(今北京),哈拉和林失去了都城地位,渐渐沦为一个地区性的中心。 14世纪中叶,四大汗国形成割据之势,元朝渐渐走向了衰落,后来随着明朝的兴起,它被赶出中原回到了北方草原。心有不甘的元朝廷退居哈拉和林,并以此为国都建立了北元政权。哈拉和林虽然重新拥有帝国之都的名分,却再也难以恢复昔日的荣耀。1387年,明军攻克哈拉和林,毁灭了这座都城。在其后几十年里,即便经过数次重建,哈拉和林仍然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悲惨命运。16世纪后期,在土谢图汗部首领阿巴岱汗的全力筹建下,人们从这座废城中运走不少石料,在它的附近建起了一座额尔德尼昭寺。 ◎外城与宫城 哈拉和林遗址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主要由外城和宫城两个部分组成。外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围建有高大的城墙,南北段长1500米,东西段有的长五六百米,有的长1100米,整个外城的周长为5000多米。 哈拉和林遗址 即使沦为废墟,人们仍然能从城市格局上看出其带有明显的中原地区传统风格。两条大街交汇在城市中央形成十字形,顺势通向四座城门。十字街头的东南部有一座五六百平方米的遗址,属于当时的手工作坊和商业店铺,其他的建筑遗址大多都难以辨认。据史料记载,那时候的古城建有汉人区、回族区,以及一批宗教建筑,但是现在谁也无法确认它们的准确位置。 哈拉和林遗址中的金色佛塔 由窝阔台兴建的万安宫是哈拉和林遗址的重点部分。它位于外城的西南处,宫殿围墙呈不规则的方形,长约255米,宽约220~255米,中间遗有五座台基。中央台基高约2米,台基上留有中央大殿的遗址,周围四个台基的建筑均面向中央大殿。 万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觐见大厅、侧楼和大门殿。觐见大厅的墙壁经过了修葺,地板上铺着绿色瓷砖,地面部分留有支撑大厅的64根花岗石柱基,此地还出土了许多红绿色的板瓦、筒瓦和瓦当,人们推测那是大厅顶部的建筑材料。大门殿长约30米宽约15米,是宫城的入口处。在觐见大厅和大门殿之间砌有一座宽敞的平台,据说美丽的“大银树”以前就设在此处。它的南侧是一座石龟,石龟的背部有方形切口。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周围,一共发现了四座石龟,它们均是用来铭刻圣旨碑文的台座。 靠近大厅左右两面的是侧楼,考古队员们在此发掘出许多金银首饰、钱币与贵族们才能享用的铜镜。由此可以断定,侧楼一带曾是王公贵族们的住宅或仓库。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万安宫模型 除了万安宫以外,哈拉和林还建有一批宗教建筑,史料中介绍那是“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教堂”。此地还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等与佛教相关的遗物。 ◎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 哈拉和林遗址纳入了规模更庞大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并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总面积约有132平方千米,包含鄂尔浑河两岸辽阔的牧地,以及一批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考古遗迹群。除了哈拉和林遗址以外,这里还有回纥汗国的都城遗址、窝阔台夏宫、匈奴三连城以及匈奴单于的坟墓等。 哈拉巴拉嘎斯是回纥汗国时期的古都遗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取代了突厥崛起于这片草原,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当它灭亡以后,在鄂尔浑河畔流下了零星痕迹,其中就有哈拉巴拉嘎斯古城遗址。这片遗址面积不大且破坏严重,仅有一些土台与踏道,它的附近还有一片巴彦朝格图遗址。人们推测,巴彦朝格图遗址可能是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外围的军事防御建筑,或者是烽火台。 窝阔台夏宫曾是一座辉煌的宫殿,只是现在踪影全无,遗址上随处可以见到孔雀蓝琉璃墙砖。匈奴三连城在建城之初是三座东西并列的大型古城,现在仅能看到几座高起的筑台。 这些林林总总的古迹遗址虽然留给后人很少的信息,但它们暗示出多个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关联性,同时也展现了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哈拉和林遗址,作为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代表者和大蒙古国历史的见证者,真实反映出当时蒙古帝国在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宗教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它是蒙古帝国留给后世的一件珍贵遗产。 鄂尔浑峡谷内的景观 边境要塞苏赫巴托尔 自它而始,这条河流才有了一个光辉的名字;虽然贵为母亲河,色楞格河也不妨感谢一下苏赫巴托尔。自它而始,鄂尔浑河才与其汇流向北,义无反顾地共同奔向贝加尔湖。苏赫巴托尔显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处多么重要的转折点,仍然习惯性地以边境要塞和新兴城市的身份矗立在俄蒙两国的边界。 苏赫巴托尔市的郊区与俄罗斯交界,使得它成了一座边塞要镇。 ◎边境线上的首府城市 因为色楞格河,这一片省区才得名色楞格省。色楞格省位于蒙古的中北部,东面接壤肯特省,南面接中央省,北面交界俄罗斯,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这片省区的煤矿、铁矿与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工农业均居全国首位,拥有苏赫巴托尔、达尔汗、额尔登特等人口比较稠密的新兴城市。苏赫巴托尔同时又是首府城市,位于该省最北点,距离首都乌兰巴托大约300千米,蒙古纵贯铁路由此通向俄罗斯。由于地处两国交冲,苏赫巴托尔在俄蒙边境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座城市与民族英雄苏赫巴托尔密切相关,不仅与之同名,而且还与那位英雄的故乡毗邻。苏赫巴托尔出生于买卖城,买卖城曾经是中俄进行贸易活动的一个中心,后来毁于一场大火,人们遂在附近建起了另一座城镇阿尔丹布拉格。在蒙古革命期间,人民党领袖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在苏军的支持下,最先攻克了此地,接着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推进,最终建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以领袖的名字命名 与很多国家一样,蒙古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使用了一些革命领袖的名字来为省市或街道、广场命名,苏赫巴托尔市亦由此得名。这座城市由于身居色楞格河畔,早在1925~1926年间即被建为一座航运码头,后来当蒙古纵贯铁路通车,苏赫巴托尔遂借势而起,很快发展成为蒙古境内一处水陆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和商业中心。 就在苏赫巴托尔崛起之时,它所在的色楞格省也迅速成为全国的工农业重点省区。良好的经济环境助力这座首府城市走出了一条新兴之路,该城相继建起了一批木材加工厂、面粉厂和热电站等,城郊一带又开辟了重要的游牧地带,推动着畜牧业和耕作业齐头并进。 如今,苏赫巴托尔以蒙古国内一座新兴城市的名义再度获得了关注,但此举并不意味着它的战略位置受到忽视。只要身处俄蒙边境,这座城市就会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 杜兰汉的制弓技艺 苏赫巴托尔附近有一座小城杜兰汉,杜兰汉的制弓作坊是蒙古国内仅存的三家同类作坊之一。这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制作材料,一对野山羊或驯鹿的角,笔直的竹子,甚至是鱼的内脏,只要经过匠人的巧妙组合,便能制成精美的弓箭。制作弓箭的过程非常缓慢,大约需要耗时四个月才能做成一张弓,即便经过统筹安排,一年下来最多也只能完成100套。据大致估算,这里售出的一套弓箭(1张弓与4支箭),价格在1200元人民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