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种田文女主说要称帝在线阅读 - 第510页

第510页

    秦始皇让人培养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能够看懂大秦帝国的公文。

    话又说回来,大秦帝国的公文早就改革了。

    以前由于使用的竹简的缘故,为了节省竹简的开支,公文也是用的文言文。

    只是自从全国扫盲之后,文言文就不是主流了。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够看懂公文写的是什么,秦始皇带头使用大白话。

    不得不承认,这么多年过去后,大白话早已经深入人心。

    大秦帝国的公文先不提,先说说家的出版书籍。

    家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套标点符号,配合着大白话形成了出版的特殊风格。

    不说里面的内容怎么样,只说这样的风格让普通人也能够看得懂。

    再加上家的故事多种多样,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学子们在了解到这一点后,准备改革。

    不说变成家那样的通俗易懂,总之是要让普通人能够看得懂。

    打个比方。

    比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求问,这是什么意思?普通人能够明白吗?

    不用问也知道,普通人是不明白的。

    所以要有人把这句话的意思标注出来,让普通人也能够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些学子们说不上是胆大包天之辈,可是也是一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

    于是他们自己给了注释,并且请人帮忙出版。

    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家的学说。

    或许这样做是真的有好处吧!不少人渐渐关注于诸子百家。

    当诸子百家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的时候,矛盾也开始了。

    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学子们的注释,难道就是标准答案吗?

    无数人不服气,给出了属于自己的注释。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注释泛滥成灾。

    老百姓们只觉得头晕乎乎的,完全不知道该买哪一本。

    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分不清对错。

    由于注释的缘故,短短时间内,不少诸子百家内部开始争斗起来,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内斗。

    比如说儒家,各种各样的流派数不胜数。

    一个短短的句子,也能够相互斗的明火执仗。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短短的一句话,明面上就有六个观点。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二: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

    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

    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其知晓过错。

    不过是一个句子而已,云清流都看得头晕眼花,更别说是无数的典籍了。

    至于老百姓们,他们总觉得自己更懵逼了。

    以前是完全看不懂,现在虽然看得懂了,可是看得糊涂。

    同样一个句子,那些人到底是怎么搞出相反的意思来的呢?

    对于这样的情况,秦始皇表示赞赏。

    因为那些诸子百家内斗了,得利最大的却是他。

    不管是哪个方面,皆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这些家伙忙着内斗,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外搞事了。

    话又说回来,家的标点符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自然是云清流搞出来的,把现代的标点符号照搬了一套出来。

    因为她喜欢看,所以希望按照自己的标准来。

    那种看还要自己断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不仅仅如此,她还改变了文字的书写方式。

    由于足见的缘故,人们习惯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可是云清流不习惯啊,也不愿意去习惯。

    所以为了自己着想,她要求家从右到左,从上到下。

    如此无礼的要求,家怎么能同意?

    他们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准备按照自己的方法来。

    只是大秦的公文突然变了,变成了有人要求的那个样子。

    家们立刻就懂了,笑眯眯的从了心。

    毕竟大秦的公文都变了,那一个提出要求的人,肯定是他们惹不起的人。

    家出版的书籍从一开始瞄准的销售对象就是老百姓们。

    他们虽然认识一些字,可是却没有正经的读过多少书。

    所以对于文字的分布并不是太了解,所以也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再加上大秦帝国的公文也是那么样的,他们只以为自古以来便是那样的,没有多少怀疑。

    反倒是诸子百家不乐意了,暗戳戳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