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生逢宋代在线阅读 - 第19页

第19页

    到翌年十月,天子经过仔细斟酌,决定另选次子陈王元僖为继承人,遂进封元僖为许王,同时按照惯例委以开封府尹头衔。

    皇储从来是关乎王朝政治稳定的大事,历朝历代因此引发了多少流血争斗、战乱,甚至导致亡国的悲剧发生,故君臣乃至于百姓都无不关心。有鉴于以往的教训,太宗亲自为新皇储挑选僚属,以辅佐其熟悉政务。这一次,开封府判官一职又相中了吕端。此时,吕端官居右谏议大夫,正当50岁。

    对吕端而言,重返旧职是件喜忧难断的事。以往秦王事件发生时,他正在外地做官,因此幸免于难。而在那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案件中,多少人的命运都因此发生巨变,失意多年的赵普重返中书;告密者柴禹锡等人摇身显官要职;一批秦王府属吏被斩杀街头;许多与秦府有往来的官员被贬官流放。残酷的现实使他懂得了保护自我的重要,有时唯有难得糊涂,才能相安无事。可以说,面对险恶无常的官场,富有经验的官僚往往采取大智若愚或装糊涂的处事方式,来保护自己并对付政敌,乃至对待多疑的帝王,其效果常常比工于心计还要略胜一筹。来自祖上惨痛的教训和秦王事件的前车之鉴,都使吕端重回开封府衙署后谨慎行事,他显然掌握了糊涂的精髓,翦锋锉锐,任人评说,尽可能避免卷入是非。

    许王元僖入居东宫并挂印开封府,天子为之心安,臣僚为之欣然,看似一切祥和如意,岂料上苍不佑,时隔六年又出现意外。

    人要碰上倒霉运,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或许吕判官命中注定还要在同一位置上再遭磨难,正所谓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间,许王元僖早朝进殿,方才坐下便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天子立即令其回府休息。随后,心焦的太宗顾不得许多奏章议论,亲自驾临王府探视。当天子来到病榻前时,元僖已陷于昏迷状态,虽然还能回应几声父皇的呼叫,须臾间却呜呼毙命。眼看着爱子在自己面前撒手人寰,历来刚愎自用的君王真是五内俱焚、肝肠寸断,联想到昔日长子元佐发疯的悲剧,此时再也按捺不住伤痛,恸哭不已。发生如此变故,天子早已无心政事,遂传诏废朝五日,追赠元僖皇太子,并安排后事。

    据《宋史》记载,元僖相貌堂堂,沉静寡言,深得父皇的喜爱。他的忽然离去,令太宗悲伤许久,以至于彻夜不眠,涕泣达旦。作为父亲,还写下《思亡子诗》,以表达思念。

    悲伤过后,天子下令追查许王的死因。情况很快就反映上来:元僖被身边一个嬖妾张氏迷惑,备加宠幸。另外,奏报还提到,张氏恃宠专横,私下打死过婢女,还曾在京城的西佛寺为亡故的父母招魂安葬,明显僭越违制,等等。报告内容中与皇储死因直接有关的,就是暗示张氏迷惑年轻的许王,致使房事过度、纵欲伤身。太宗闻听雷霆震怒,当即派宦官将张氏用丝带勒死,又毁去其父母坟墓。至于王府内的侍从亲吏,都一律施以杖刑驱逐。到此还不足以泄愤,对许王挂名管辖的开封府属官也要予以审查、惩罚。

    要说许王之死,纯属个人生活问题所致,即使追究起来也应仅限于王府内部人员,实在与开封府无关。不过专制王朝时代就是如此,但凡有所关联者,都在株连范围。

    当负责审讯的御史武元颖和宦官王继恩来到开封府衙时,正在处理公务的吕判官立即明了来意,便徐徐站立起来迎候。来人宣诏审查,他神色自若地对随员道:取我帽子来。两位审查官发问道:何至于如此?吕端回答:天子下诏审问,我即是罪人,安敢在堂上回答使者?言罢,他从容走下公堂,一一回答提问。审问下来,自然与上司之死毫无关系,结果他仍被贬为卫尉寺少卿。

    不久,天子亲自坐镇对朝官进行考核,凡不满意者,当即就被贬为闲散之职。那些遭到降级的人纷纷哭诉求情,诉说家庭困难。轮到吕端时,他则主动自责道:为臣以前效命秦王手下,因不能管束王府属吏而被贬,陛下不计前嫌仍提拔使用。如今许王暴毙,是与我辅助无能有关,陛下又不予严惩,还使我继续忝列朝中,实在是罪莫大焉!今日朝廷考核百官,臣若能得到一个颍州副使,就足矣了。在此须注明:颍州即今天安徽的阜阳,副使主要包括节度副使、团练副使,当年是专门用来安置一定级别被贬官僚的闲差。听完吕端一席话语,太宗既觉得此人深明事理,也感到他有些冤屈,遂对他说:你的情况,朕自然清楚。事后,天子一想到吕端心甘情愿接受贬责,不免为其从容大度所心动,不能不高看一眼,也对其糊涂的传言有了自己的判断。

    次年五月,因为有皇帝的好感,吕端官复原职,并加授枢密直学士。此职乃是枢密院中的重要职务,专掌军事机要。一个月后,再升任参知政事,成为中书大臣中的一员。这一年他58岁,可谓几经周折,大器晚成。

    三

    淳化年间,宋朝整体的形势大致安稳。就外部环境而言,此前两次北伐幽燕的行动虽然失败,辽朝转守为攻,频频南下骚扰,不过双方实力相当,一时形成对峙局面。至于其余周边地区,倒是烽烟少见,朝廷的权威不容动摇。从内部情况来看,经过太祖、太宗两朝三十余年的整顿,君臣义理严明,秩序稳定,社会经济与文教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