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8页
金德曼颔首一笑,言道:有其兄必有其弟,余元帅,本王相信你的阿弟今后一定能够如你这样出色的。() 余长宁笑着一拱:但愿如此,那就多谢王上吉言。 经过那晚倾心交谈后,两人之间早就消除了那朦朦胧胧的隔阂,金德曼爱意深切,美目含春地瞥了余长宁一眼,唇角溢出了一丝动人至极的笑意。 通禀之后,三人站在前院中等待了片刻,便有一名手持佛尘的内侍从正堂中一溜碎步而出,站在廊下高声宣呼道:宣高句丽王、新罗王、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余长宁觐见。 一个宣字尽道上下尊卑,高建武和金德曼尽管都是一国之主,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大唐天子的眼中,两人也只是臣服于自己的藩王而已。 快步而入,高建武和金德曼便看见一个身着黄色龙袍的半老男子正坐在长长的案几后,纱罗幞头盖着两鬓斑白的头发,宽阔国字脸上有着很深的法令纹,犀利有神的双目闪烁着智慧清冷的目光,厚阔的嘴唇紧紧抿起,使之看起来平添不怒自威的感觉。 两位国王同时心头一凛,趋步上前对着长案微微躬身道:新罗王金德曼(高句丽王高建武)见过天可汗陛下。 李世民大手一抬,沉声开口道:两位王上不必多礼,来人,赐坐。 话音刚落,立即有内侍搬来圆柱形的绣墩,放在了阶下右侧,恭请两王入座,而余长宁则站立在左侧,垂首而立reads;。 李世民的目光在金德曼和高建武脸上巡睃了一圈,捋须微笑道:今番朕率王师征伐辽东,誓灭渊盖苏文等乱臣,幸得两位相助,朕心甚慰。 高建武长期被渊盖苏文欺凌,早就将之恨之入骨,此刻闻言,立即感激零涕地拱手道:启禀陛下,臣下御下不严,致使高句丽蒙受乱臣荼毒,幸谋陛下不远万里率王师前来辽东,救高句丽国祚社稷,臣下实在感激不尽。 李世民淡淡摇手道:高句丽乃大唐属国,朕安能坐视不管,高句丽王实在客气了。 闻言,余长宁心里面不禁偷偷一笑,他知道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视高句丽为心腹大患,高句丽尽管曾上表向大唐请臣,但是双方一直是貌合神不合,高句丽时刻不能忘怀隋朝三征高句丽带给其的苦难,而大唐也不能忘却有百万华夏儿郎葬身在辽东,正是因为这两点,决定了两国一直是摩擦不断,这其中固然有渊盖苏文的原因,但在高建武和历代高句丽王的心中,也一直存在一个解不开的疙瘩,邦国仇恨何能轻易忘怀? 如今,高建武失去国祚,只得依靠唐军收复国土剿灭乱臣,无奈沦为了大唐附庸,即便他有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也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 而作为李世民来讲,尽管檄文上表明的是讨伐高句丽乱臣渊盖苏文,但在高句丽百姓眼中,大唐却无异于是外来侵略者,在道义上始终落入下风,现在高建武来此,必定将为唐军树立起道德大旗,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说不定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金德曼乃第一次见到大唐天子,高兴之余亦是微笑开口道:陛下令余元帅率大唐雄师,劈波来到新罗,三战解新罗之危,敝国臣民将牢记天朝厚恩,陛下若有差遣新罗之处,尽管下书诏令,敝国一定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女王严重了。李世民捋须一笑,望着余长宁说道,朕这位帝婿,乃文臣出身从未领军远征,今番能够率领平壤军攻克百济,也是大出天下人所能意料,朕听闻余卿与元帅一直相处甚佳,双方合作也非常愉快,还望你们能够保持这种友好的关系,助朕平定高句丽。 金德曼飞快地瞥了余长宁一眼,喜声道:臣下遵命。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时不我待 寒暄客套后,话题自然落在了正事上面。 李世民轻轻一拍长案,加重语气道:朕围攻安市城数月,守将杨万春自持坚城兵广粮足,一直誓死抵御王师进攻,如今正值冬月休兵息战,高爱卿不如写封招降信将杨万春招降,使之投靠大唐,不知你意下如何? 高建武沉吟了一番,露出了一丝苦笑之色,拱手道:启禀陛下,杨万春尽管只是一个区区的安市城城守,然其擅长韬略战法,在高句丽也算数一数二的名将,以前臣有意将之调到平壤统领禁军,只是渊盖苏文反对,而只能作罢,杨万春的父亲是在抵御隋朝进攻时阵亡沙场,所以他对中原王朝始终有着一份刻苦铭心的仇恨,将之招降的机会恐怕不是很大。 李世民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显然正在思忖当中,余长宁微笑插言道:王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试试怎么知道杨万春的用心? 李世民恍然回过神来,认同点头道:余卿说得很对,先试试再说,如果不行再另谋他法。 高建武拱手道:外臣遵旨,待下去之后外臣立即撰写招降书。 李世民微微颔首,又将话题转移到了百济事务上面来。 眼下百济全境已被大唐新罗联军攻占,其中大唐占据百济北部,而新罗占领了百济南部,这也是余长宁和金德曼事先商量好的格局划分,对于这样的结局,李世民自然感觉到比较满意,而当务之急需要处理的事情,便是与金德曼协商,邀请新罗开春之后继续与平壤军合作,北上攻掠高句丽,达到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