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影教师在线阅读 - 第1997页

第1997页

    张纯如简单向苏珊·拉宾娜介绍了南京大屠杀,描述了她在图片展上看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她在国家档案馆和耶鲁大学图书馆收集到的资料。

    苏珊·拉宾娜对此非常吃惊:“真不可思议,我从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样庞大而沉重的题材,竟然没有一个学者写过,怎么会这样?”

    张纯如苦笑道:“哈珀·柯林斯是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连你都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更何况普通人了。这就是我打算写这本书的原因。”张纯如作了个深呼吸:“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却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为什么会这样?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有责任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一切。”

    苏珊·拉宾娜微微点头道:“确实很奇怪,为什么这件事从历史书中消失了?是什么原因让它消失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选题,你写一份图书选题计划给我。”

    镜头切到聚会现场,张纯如穿着漂亮的裙子,跟一群华人愉快的交谈着。丁元向张纯如介绍一位女性:“这是汤美如,她是独立制片人,去年制作了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奉天皇之名》,她到南京去采访过幸存者。”

    张纯如听到这话,马上问道:“你到南京采访过幸存者,他们的情况怎么样?”

    本来面带微笑的汤美如听到这话,顿时严肃起来:“我前年8月去的南京,一个历史学家给了我一张采访联系人名单。我采访了4位幸存者,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接受采访。他们生活很糟糕,住在平民窟里,甚至没钱买药!”

    说到这里,汤美如有些愤怒了:“而那些东瀛老兵住在美丽的房子里,家里陈设着美丽的艺术品和家具,还有花园。他们从东瀛军方得到巨额补助。这些人是罪犯,而受害者因他们的罪行还在继续受苦!”

    张纯如微微一怔,随即道:“我打算去南京为收集资料,并采访一些大屠杀的幸存者,但我在中国没有认识的人,你能帮我吗?”

    汤美如马上道:“当然,我想不光是我,很多人都愿意在这件事上为你提供帮助。”

    第1119章 南京之行

    世界地图,一架飞机从纽约飞到了香江;随后飞机的图标消失,火车的图标出现在银幕上,向着北方而去,在地图上划出一道红色的轨迹。

    地图与真实的画面叠在一起,火车的图标与真实的火车重叠。地图与火车图标渐渐淡去,真实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眼前,一列轰隆咆哮绿皮火车沿着铁轨,在苍茫的大地上前行。

    镜头切到火车内,车厢里挤满了乘客,墙壁上电风扇呼哧呼哧的响着,让喧闹的车厢显得更加嘈杂。张纯如抱着包坐在硬板床上,看上去非常憔悴,又有些委屈,就像受了欺负的孩子。

    镜头切到南京站,火车从左侧开到画面中,然后缓缓停住。全景,张纯如拖着行李从火车上下来,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大全景,张纯如的周围都是人,他们顺着月台浩浩荡荡地往前走。人群中的张纯如看上去有些孤单,又有些无助。

    镜头切到车站外,张纯如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然后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告诉司机,去南京大学西苑宾馆。汽车缓缓启动,然后顺着街道在南京城里穿行。汽车停住,张纯如打开车门从车上下来。

    镜头切到西苑宾馆的走廊里,大全景,张纯如拖着行李箱迎着镜头慢慢走来。就在张纯如走到镜头前,即将于镜头擦肩而过之时,摄影机转动,对准了张纯如的后背。张纯如在一道房门前停住,用钥匙打开了房门,并走进了房间。镜头切到房间里,张纯如放下行李,拉开了窗帘。她坐在床上,重重呼了口气,然后倒了床上。镜头切到窗外,外面碧空万里,太阳喷洒着猛烈的光线。

    咚咚的敲门声响起,穿着大花低胸晚礼服的张纯如整了整礼服,将门打开。三个中年人走了进来,他们告诉张纯如,他们是杨夏鸣、孙宅魏,以及王卫星教授,将为张纯如的这次南京之行提供帮助。

    三位教授问张纯如,张纯如在吗?张纯如笑着告诉他们,我就是张纯如。三位教授非常惊讶,他们以为“美国作家”张纯如应该是个中年人,没想到是个年轻姑娘,简直像一名大学生!三人面面相觑,有一种我们是不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

    王卫星问张纯如:“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张纯如非常严肃地道:“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全世界家喻户晓,但是在美国,在西方,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无人知晓。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三位教授被这话打动了,而张纯如带的资料更是扯淡打消了他们的不信任。张纯如带来了《魏特琳日记》的复印片段,这是国内学界第一次知道《魏特琳日记》的存在。她在美国图书馆复印了1000多页有关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国内已经遗失。

    张纯如简述了此次来南京的目的,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二是实地察看当年的屠杀地点和当年外国人居住的房屋;三是收集并翻译中文档案资料。

    三位教授作了分工,由王卫星收集整理资料,杨夏鸣担任翻译,孙宅巍还找来了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她对幸存者的住址比较了解,有她出面方面张纯如采访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