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影教师在线阅读 - 第925页

第925页

    张然回答道:“现在有一种说法,外国人说,很多中国人自己也跟风说,就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动不动中国人没信仰,怎么怎么样。我觉得不对,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甚至经历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我们靠什么走到今天的?如果没有精神,没有信仰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走到今天吗?恐怕早就散了。

    去年8月份我拜访伯格曼回来,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道,然后找了一些资料来看。看完后我特别感动,76年因为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都毁灭了,但活下来的人们在废墟的基础上建设出了一座崭新的城市。我就想唐山不就是我们民族的缩影么,唐山人的精神不就是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么?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拍这个电影。”

    有记者问:“您觉得地震题材的电影应该回避真实的场景重现吗?您怎么看待影视作品对于受灾群众的二次伤害?”

    张然觉得这个问题带有恶意,皱了皱眉解释道:“剧本是刘衡老师写的,最初他写的四稿我们都不满意。在写第五稿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人,这个人的经历和我们故事的框架几乎是一样的,刘衡就把她的经历放到了故事中。这当然是得到了对方允许的。刘衡老师采访过很多亲历者,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一部优秀的电影来纪念那场灾难。我们这个国家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光是去年国内就有11次地震成灾事件,上百万人受灾。如果我们这部电影能够提高大家对地震的认识,那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

    有记者问:“你觉得这部电影能感动从大地震中走出来的亲历者吗?”

    张然沉吟了一下道:“我们这部电影会有感人的场面,但我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大家哭,而是希望大家笑,我觉得大家看完电影能够微笑着走出电影院,那才是电影最大的成功,我拍这部电影就是希望给观众带来温暖和希望!”

    不管是遇到什么问题,张然都很耐心的回答,但关于电影剧情的问题,他始终守口如瓶。

    在发布会的最后,张然没有忘记向媒体记者求助:“我们筹备到现在其他各项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就是在道具上遇到了麻烦,希望大家能帮我们发一个信息,征集70年代的生活用品信息,比如那个时候的搪瓷杯子,那个时代的自行车?有时候一个镜头里需要几百辆自行车,如果去做那成本太高了。谁有那个时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或者暖壶等生活用品,能不能给我们捐一些,实在不行便宜点卖给我们也行。”

    发布会结束后,国内媒体娱乐版的头条新闻全是关于这场发布会的,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重点提到了道具的问题,甚至有很多文章直接在标题写着“向全国征集旧物”。

    国内观众看到报道后都积极响应,不少人都拨打报纸的热线表示愿意无偿捐赠自行车等物品。电影的官网也有不少人留言,表示愿意把自己闲置的旧物拿出来,给电影免费使用。

    为表示纪念及感谢,张然亲自设计了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荣誉证书,并附上自己的签名,颁发给获得录用的道具捐赠者。

    就在张然忙着签名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中年男子的声音:“你好,是张然导演吗?”

    张然回道:“是我,不知道你是?”

    男子自我介绍道:“我叫樊健川,是一个收藏者,同时是建川博物馆的馆长,我们馆内有500万件上世纪70年代的藏品,听到你要缺70年代的道具,我们也许能为张导的新片提供一些帮助。”

    张然一按脑门,当即站起来道:“樊先生,久仰大名。我真是个猪脑子,怎么把你这个中国最有名的收藏家给忘记了。你能助我们一臂之力,那真的是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困难!”

    第522章 选角

    接到樊健川的电话后,张然很快与霍廷霄一起带着几名剧组美工和道具师赶到了西川大邑的建川博物馆,去选取道具。

    在建川博物馆张然真的开了眼界,搪瓷茶盘、搪瓷杯、镜框、文具盒、钱包等各种各样上世纪70年代的物品应有尽有,涉及之广,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霍廷霄这个见多识广的美术指导都看傻了,比电影道具厂都要丰富得多!

    最终霍廷霄裂了一张长长的清单,装了两个集装箱的道具运往唐山的片场。

    电影最难搞定各种生活道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至于各种车辆,如伏尔加、公共汽车、洒水车、消防车等博物馆没有的,只能另想办法。

    从西川回来,张然一边上课,一边继续着电影的筹备工作。刘衡的第五稿剧本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剧组也开始秘密进行选角工作了。

    在张然最初的构想中,就只有女主角于红一条线,大地震的时候于红带着女儿李雪霏在外地,然后她带着女儿一路走回唐山,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并从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刘衡把故事写出后大家觉得故事比较单薄,就又增加了小姑子李娜这条线,不过大家还是不满意。之后刘衡又写了两稿,依然达不到要求。直到刘衡遇到了一个跟于红有类似经历的人,听完她的讲诉,刘衡就又增加了一条线,于红的小叔子,他是参与救灾的解放军士兵。三条线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大地震到来时候人们的状态,并在电影的最后三条线交汇在一起,共同努力从废墟中救出于红的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