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重生考科举在线阅读 - 第72页

第72页

    谢令姜行礼谢过陈舅舅的慷慨,郑重道:“请舅舅放心,我一定好好看这些文章,绝对不会弄脏弄乱的。”

    陈舅舅想起自己皮得能上天的闺女儿,再看看可爱的小侄女,父爱大发,摸着谢令姜的脑袋,慈爱笑道:“阿姜真懂事。”

    谢令姜看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大度地原谅了陈舅舅撸她头发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大人们总是喜欢摸脑袋,再撸就要秃头了。

    第47章 旧日文章

    谢令姜捧着一沓文章美滋滋地坐到了陈舅舅书房里的小矮几上, 准备今天先看完一半。

    谢令姜一开始还是很高兴的,可是后来秀气的蛾眉微微颦蹙,收敛了脸上微微翘起的无意识笑意,整个人都变得严肃认真了起来。

    这些不是什么可以做来取笑玩闹的文章, 是严肃正经的政论。

    谢令姜一篇篇翻过, 翻到其中一篇时愣住了, 不自觉地读了好几遍。

    这篇文章完全摈弃了骈文的繁复华丽,行文历练辛辣, 句句切中时弊。最重要的是条理明晰,谢令姜看完他的这一篇文章就知道了当时为什么会实行盐铁专营这条法令。

    若是现在, 这条法令自然是实行了四十余年的先王之法, 但是当年这条法令刚刚颁布时也是前无古人的一条新法令。

    颁布这条法令所需要的努力和准备怕是不比今日想要废除这条法令的难度小,更甚者会遇到更多的阻力。而当时的朝堂重臣们都对比不置可否,或者说反对了但最终被先王说服, 究其根本只有一个原因——朝廷缺钱!很缺钱!非常缺钱!

    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这篇文章中写得非常清晰明了。

    第一, 伴随着开国皇帝的逝去, 各路有着从龙之功的勋贵也在渐渐没落,这些人在朝中的势力逐渐让位于以经学起家的清流文官。

    清流文官在朝中渐渐势大,压倒了勋贵, 而武举选上来的一些低阶武官,他们渐渐蚕食勋贵在军队中的势力。

    聪明的勋贵后继者看清楚皇家的真正意图后,不得不放弃军功, 转而从文,然而清流不会轻易接受他们的投靠,而勋贵也不甘心就此居于人下。

    他们到处兼并土地,希望给没落的众多子嗣一份安身立命的本钱。

    他们有钱有权, 又不卷入军队和朝廷政事上来,圣人就愿意给这些开国功臣一些好处,也算是和平夺权的补偿。

    然而,燕朝身为农业国,不同阶层,但是只要有些浮财的人都会购置土地。

    在土地被竞相兼并下,自耕农民的土地日益减少,大多被集中在有些功名的人或是勋贵手中。

    他们名下的土地都能有免税或减税的优惠政策,长此以往,不仅良民百姓成为无田佃农,国家税源也会逐渐枯竭。

    谢令姜能隐隐看出此人的叹息,管子曾曰:“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

    燕朝虽然还不至于尽富王一人,但是藏于勋贵士大夫,怕是差不离了。

    谢令姜想了想十年后的场景,竟与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相差仿佛,陈舅舅这里的是他读书时写的课业或是同年的优秀文章,那这至少应该是十年前的了。

    谢令姜瞪大眼睛,呼吸有些急促,也就是说有人隔了至少二十年的光阴,对这个国家提

    出了自己的建议,而且事实还真的是这样。

    谢令姜从没认为自己是个庸才,然而,天赋这种东西你有,人家可能比你更厉害。

    谢令姜捏着纸张仿佛易碎的瓷器,小心翼翼的,然后继续看下去。

    第二点,燕朝长期对吐蕃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每次出兵打仗,往往调用数万十余万乃至数十万人去前线浮罗城,而用于战争的钱财,器械,粮食,马匹,更无法估计,除了直接在战争中的消耗外,其他辅助的花费消耗已十分惊人,如在吐蕃和燕朝边境上修筑工事,开凿道路,不时地犒赏有功的将士等。

    这些花费,本来应该在战败后由吐蕃进行弥补,然而先前的那批燕朝众臣连带着先帝都自诩天朝上国,不允许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仅如此,在吐蕃投降后,燕朝还去送了一波温暖,又是给粮又是赠衣的,因为吐蕃国主那个比先帝年纪还大了一大截的不要脸老头子直接在投降信里哭着喊着说燕帝以后就是他大伯父,他就是燕帝的小侄子,以后燕帝说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于是这些战争的消耗,除了极小的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部是由燕朝内部解决的。

    燕朝百姓因为要与吐蕃打仗已经够苦的来,若是继续收税,这对于燕朝剩余的自耕农百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怕是要激起民变。

    第三,先帝本人的奢靡挥霍给国家起了一个不好的头,再加上官僚集团的膨胀,出现了大量的冗官,这大大增加了国家的开支。

    最要命的是先帝大兴土木,营建寝墓宫殿,还兴修了大量的离宫别馆,以及两次巡狩封禅,大搞佛教宣传,赐了大批金银田地。

    所以,先帝之时,国家财政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国库空虚的局面。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先帝朝的大臣们不得不锐意进取,积极革新,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不然,皇帝家连官员俸禄都快发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