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页
而且,一个历史事件在当时和在后世会有不同的叫法,敌、我、友各方的称呼也可能不同。比如‘甲午战争’也被叫做‘日清战争’,还有些历史事件会被记录历史的人遗漏或有意回护不提到。 《后出师表》中提到‘逼于黎阳’这件事,很容易被认为指的是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可原文中已提到了‘险于乌巢’,这明显是重复罗列…… 李凡,经过理智地这么分析后,你的第二个论据,其实,摇摇晃晃站不住啊!” 室内一片笑声,而李凡也很配合地“哈哈”两声,不过这“哈哈”的发音有点儿接近于“呵呵”,李凡继续道:“既然站不住,那我继续说我的第三个论据!” 李凡还是不反驳! 几位教授有些蒙了,这绝对不符合李凡的一贯作风!李凡这小子最爱和人掰扯,最爱发表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的意见,今天怎么这么“乖巧”? 李凡继续道:“《后出师表》中出现了很多史无记载的人物,原文道:‘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其中,除了‘阎芝’外,全是查无对证的人。疑为伪造者不熟蜀汉历史,生编乱造之故。此论据三也。” “我说几句!”这回又换成了孙教授发言,他道,“三国历史中的人物何止千万,不可能每人都有记录,如蜀国方面的吴壹,是刘备的大舅子,官拜车骑将军都没有正式立传,何况他人。蜀国的文人杨戏写《季汉辅臣传》,其中很多重要人物陈寿都没有给作传…… 你这条也不足为据。” 李凡根本毫不介怀,继续笑道:“那好,我们继续。赵云去世年代在《三国志·赵云传》和《后出师表》中说法不一。 第一次北伐是228年1月,而赵云和邓芝出箕谷不利被贬时间在当年6月份左右,依此信息可以得出赵云死亡时间在当年的7月份和11月份之间。而《赵云传》记载赵云是建兴七年去世的。” 杨拓道:“但从时间上来看也并没有隔太远,各类史书中这点时间的出入也比比皆是,况且蜀国不设史官,陈寿参考赵云去世的时间可能是以讣告为准。” 李凡依旧不做任何反驳,他笑道:“那好吧,大家听听我的第五条论据……” …… “诸位请听我第六条论据……” …… “我的第八条论据是……” …… “以上是我全部的10条考据学论据!” 李凡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然后笑滋滋地看着诸位教授。 诸葛云疑惑地道:“这10条此时经过我们的一推敲,其实没有一条是无懈可击的,你对我们之前的言论难道没有一点点回应么?” 李凡朗声道:“没有,考据学治学之根本方法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此乃正中之本。所以,我只展示证据,绝不妄自分析。” 众教授面面相觑,嘿,这话说的哈,说谁妄自分析呢? 搞了半天,人家一直没有任何驳辩,全然是为了最后那一句话:只展示证据,绝不妄自分析。 好吧,众教授无语,咱还妄自分析了。 也是,李凡一条条往出摆证据,你们说这个历史可能有误,那个可能遗漏了,这个那个的,其实颇有针对证据“挑刺找茬”之嫌疑。 但不能说教授说的没道理,其实他们说的都在理儿上,要不然京大教授白吃饭啊?而李凡之所以未做反驳,是因为考据学的本质原因,是要用证据和事实说话的,不是你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乱扯。 室外。 同学们大惑不解,李凡这进去半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出来?正常答辩时间就10分钟上下啊,你这时间也忒长了吧? 见有学姐从答辩室走了出来,杨硕连忙问道:“学姐,里面什么情况啊?” 学姐道:“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那李凡要废啊!” 学姐客观地道:“不至于,貌似节节败退,其实平分秋色吧。” 平分秋色?和京大教授平分秋色?见学姐离开后,众学生悄悄地向答辩室的门口靠近,非常好奇地望向里面,看看究竟是怎么平分秋色的。 而此时室内,崔勇年道:“那这个《后出师表》先这样,咱再谈谈后面的——” “且慢,”李凡连忙道:“崔院长,刚刚那十条论据是以考据学的求学态度而罗列出来的,接下来,我还有其他的论点,并没有写在《伪书考据精要》之中。不再依据考据学,咱们可以彼此深入地探讨探讨。” 崔勇年眼角的皱纹堆叠在了一起,他眯着眼睛看着李凡,心道:还有新内容?呵,你小子儿,死性不改啊,还说什么探讨,你这是实在憋不住了想反驳我们了吧?那就让你说说吧。 见崔院长点头后,李凡悄悄活动了一下舌头,憋坏了,他道: “现在咱就内容谈论一下,我畅所欲言了。前后出师表文风不太对,《前出师表》悲壮,《后出师表》衰飒;《前出师表》意周而辞简,《后出师表》意窘而辞繁。实在不像诸葛亮一人之手笔。” “不然,不然,”杨拓道,“《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