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冠军之光在线阅读 - 第568页

第568页

    媒体给荣光在这两场热身赛中的表现的评价是:“令人印象深刻,符合上半赛季那个荣的表现。只要能够延续这种势头,相信下半赛季的云达不莱梅依然是一支强大的球队,他们将很有可能拿到本赛季的联赛冠军!”

    中国媒体也对荣光的状态感到高兴,他们中很多人每天就只是把德国媒体上有关荣光的报道翻译翻译发回国内,都能吸引很多读者的眼球和关注。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外国媒体的评价,可是他们就喜欢看外国媒体吹捧自己的球员。这样的待遇,中国球员可是有很久都没享受过了。

    而且这次中国的球迷们在享受这种吹捧的时候,不会有任何违和感,不会觉得羞愧、肉麻和不好意思。因为以荣光的表现来看,他理应得到这样的赞扬。

    中国球迷们在荣光身上找到了久违的自信。这些年来,很少有哪个中国留洋球员能够得到这么多赞誉了。

    孙继海很成功了,可他是防守球员,防守球员本来就不如进攻球员出风头,媒体关注度也不可同日而语。荣光可是在上半赛季就进了九个球的,他的名字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出现在报纸上。光是这一点,孙继海就无法比拟。

    就这样,下半赛季的德甲联赛即将开始了。

    云达不莱梅在主场迎战柏林赫塔。

    柏林赫塔上半赛季十七轮联赛才积十三分,位列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的法兰克福多一分。

    两支球队的实力相差非常悬殊,这场比赛基本上没什么悬念。

    云达不莱梅在自己的主场豪取本赛季联赛九连胜,看样子是没什么问题了。

    而可怜的首都球队……

    已经有人提前为柏林赫塔默哀了。

    第六十一章 新秀墙?

    就在云达不莱梅主场迎战柏林赫塔的比赛之前,远在慕尼黑,八竿子打不着的《慕尼黑日报》刊登了一篇蒂莫·布劳尔的文章。

    文章直指荣光。

    “……荣在热身赛中的表现让无数人为他喝彩。他似乎恢复了上半赛季的表现,在上半赛季最后两轮联赛中那种令人奇怪的状态消失不见了。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看了这两场热身赛的云达不莱梅球迷们,他们对荣光的表现都很满意。云达不莱梅的主教练沙夫也是这么说的,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荣的状态很出色,他很欣慰。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荣现在的出色状态只是一个假象,在这出色表现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女士们,先生们。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在骇人听闻。荣现在最犀利的武器是什么?我想任何人都回答的出来,那就是速度。是的,是速度。荣的速度是他上半赛季能够打进九个球的最重要原因。当他全力冲刺的时候,在德甲赛场上几乎没有人可以拦住他。看起来荣只需要使劲跑就行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相信德甲球队的教练们都不是白痴。上半赛季,因为对荣还不够了解,所以会给他很多机会。但是如果被荣虐过一次之后,还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荣的话,那我只能说他们没资格做德甲球队的主教练。很明显,荣优点很突出,可是缺点也很突出。他的速度足够快,但速度需要空间来施展。如果我们压缩他在禁区附近的空间呢?他的速度还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吗?没有了。那么除了速度,他还有什么呢?也没有。不知道诸位是否还记得云达不莱梅主场迎战拜仁慕尼黑的那场比赛的?在那场比赛的上半场,希斯菲尔德的球队严格限制了荣的空间,结果荣在那个半场踢的形同梦游。拜仁慕尼黑虽然最终输掉了比赛。可是我想希斯菲尔德在上半场对付荣的办法,应该可以给很多教练参考。遏制空间,限制他的速度,那么荣就没有作为了……很简单对不对?上半赛季的风云人物,这么简单就被遏制住了,让人很没有真实感。但确实如此。毕竟荣接触足球也不过才两年时光,尽管他天赋惊人,现在的他也依然缺乏很多经验,还很稚嫩……”

    “除了速度,他没有其他任何拿得出手的武器,他的身体也远算不上强壮。看看上半赛季最后两轮联赛里他的表现吧……当他放弃自己的速度武器之后,他是什么表现?简直惨不忍睹!这就是真相!”

    ……

    荣光在上半赛季的神奇表现,本来就是媒体们报导和关注的焦点。

    之前大家就一直都在讨论为什么荣光这个才刚刚登陆欧洲足坛的毛头小子,能够有这么惊艳的表现。

    同时他在上半赛季最后两轮比赛中的奇怪表现也让大家很好奇。

    所以现在当《慕尼黑日报》打着揭秘荣光的旗号刊出这篇文章的时候,马上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多人发现,蒂莫·布劳尔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荣光上赛季的出色表现基本上全都是因为速度。他的进球十有八九都是靠速度打进的,他在进攻上的贡献也都是因为他超强的速度。

    如果没有了速度,他的表现就和对拜仁慕尼黑的上半场那样。

    对于特点如此单一的球员,要想遏制他确实挺容易的。

    只要不让他把速度冲起来就行了。

    多家媒体迅速转载了蒂莫·布劳尔的文章,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更快。

    有些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甚至还给这篇文章取了些个很有噱头的名字,以哗众取宠,吸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