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书迷正在阅读:在爱里的人(校园1v1H)、我的温柔姐姐(abo)、[黑篮]里番女主的展开、捡个孩子害了一生、容旦(古言NPH)、[综漫] 讨人喜欢的绘梨同学、宿敌骑竹马 完结+番外、[综漫] 月黑风高婶出没、《殘虐世界》、韩娱之魅妖征途
系统捂嘴笑道,“嘿嘿, 谢谢宿主夸奖哦,知识也是系统进步的阶梯嘛!对哒,按照这个计划,可以实现多方共赢,我觉得秦始皇肯定会同意的。” 当天晚上,明赫扮成“老神仙”再次来到嬴政的梦境之中,把这法子告诉了他,君王略一思索,果然爽快答应了。 心满意足离开梦境的明赫并不知晓的是,嬴政自知悉韩国二月即将暴发地动那一刻起,便生出顺势搭救韩民、以舆论引导韩国人心向背之计,如此一来,秦国虽要耗费些粮食,却能以最小的军事代价一举灭掉韩国。 再者,他也想借机验证明赫“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言,亲眼看看比起秦军的铁蹄来,民心之威势究竟如何,是以,此番他准备下一道新令:接纳列国流民入秦,趁早为秦国一统大计笼络天下人心。 第二日早朝,嬴政目光炯炯看向群臣,不动声色试探道, “昨日地动之预言,寡人采纳诸卿之言,欲将三川郡数百万之众分散各地安置,但如此一来,今年三川郡一地春耕必然无望,纵是民众在各地开荒垦地亦难饱腹,恐要朝廷开仓赈些粮食贴补一二,诸卿认为此事如何?” 那些昨日临时被召进宫告知地动一事的官员,急忙纷纷垂首假装思索起来,开仓赈粮?我大秦从无此先例啊! 隗状深吸一口气,左右看了看,第一个站出来拜道, “王上,老臣以为,秦国此番欲为南阳郡提供数万石粮种,已是有违商君‘备战不备荒’之法度!故而此番迁移三川郡之民,朝廷只需为他们择地划田而居,再发放些农具用以耕地,如此一来,民众便可自救谋生,无须朝廷开仓赈粮。” 王绾上前道,“臣赞同左丞相之言,大秦接下来还有数场硬仗要打,仅是与赵国李牧那硬骨头对峙,每月便要耗费数十万石军粮啊,请王上再做决断!” 武将桓猗夜里正好从上党押送黑煤回到了咸阳,按照律法,押送人员可自行休整两日再返程,但他挂念着君王,天不亮就起身来早朝了。 听完王绾之言,他不满地大声反驳道,“呵,王御史倒不必过分担忧此事,李牧那小子何足惧哉?王上,待臣完成这趟差使,请王上允臣带兵一举踏破赵国邯郸!” 嬴政含笑点头,心中却叹道,在李牧被大秦拉拢前,桓猗啊,还是继续待在煤场更让寡人放心。 一旁的李斯原想按本意附和隗状之言,但他照例谨慎暗瞥一眼君王后,心念急转间,想到君王先前施行的扶贫新政,心中的不安愈发加深——若王上不欲开仓放粮,便根本不会提及此事,可王上如今,却愈发地倾向仁政之道... 他压下心间杂念,再三权衡后,上前掷地有声道, “王上,臣赞同您的看法!三川郡之民乍然去往各地,并无良田可耕,即便王上明日就下令迁移,待他们抵达各地、开出数亩贫瘠荒地之时,亦早已错过最佳春耕时节,届时,若因粮食短缺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不但会重新国内引发私斗之风,亦无人会感激王上提早疏散之苦心呐!” “如此一来,待地动平复后,百万之民即便重新迁回三川之地,亦会与朝廷离心离德,故而,不如在此时雪中送炭,贴补他们一些粮食...” 隗状怒得胡子都在颤抖,气咻咻道, “李廷尉,你此番殷殷劝王上贴补粮食,可知朝廷究竟要贴补多少进去?三川郡数百万之民,若按一人一石贴补,朝廷便要耗费数百万石之粮!如此一来,待我大秦将士再次征伐之时,还能拿何物与六国争斗?这不是遍布漫山遍野之煤石,这是一年才能产出一季之粮食啊...” 他心痛啊!先前,王上颁发以煤赠庶民之诏也就罢了,他那时不站出来反对,是知晓煤长在地里,只需耗费人力挖出来便能收获,既然君王年轻气盛想收买庶民之心,他便睁只眼闭只眼任由王上糟蹋煤石了。 可粮食不是弯腰就能从地里捡到的啊,南阳郡那数万石粮种,已足够让他心情郁郁一段时日了,哪知王上如今竟开口就要开仓赈粮! 这般想着,他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王绾急忙上前扶了他一把,转身劝道, “王上啊,商君变法之精髓,便是削民力而富国库,而秦军最为震慑六国之处,正在于秦国粮草之源源不绝,纵是持久战亦无军粮短缺之忧啊,若此番开仓,实在于秦国不利啊,求王上三思啊!” 原本就不同意的文臣们纷纷跪下附和,桓猗看在眼里,心头颇不是个滋味,他虽然也不赞同嬴政开仓赈粮,但他更见不得众人这般咄咄逼人逼迫君王! 想到这里,他立刻大喝一声,“王上既然这般决定,自有他的道理!王上,臣也赞同您的看法!” 嬴政点点头,轻笑道,“桓猗所言极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秦眼下忙于采煤一事,冶铁之事亦在着手进行,寡人今年无意兴兵,故而,诸卿无须忧心军粮。眼下,既然文臣武将皆支持寡人为三川郡民开仓赈粮,此事便这般定下来了...”(1) 文臣们面面相觑后,猛地齐刷刷看向李斯和桓猗,文臣武将皆支持王上?就他俩? 众人还没缓过一口气暗松之时,嬴政又收起笑容,肃声道, “但寡人不欲兴兵,不代表大秦不想夺城,眼下三川郡地动一事,于我大秦而言固然损失颇大,但韩国地动之事,寡人却认为,此乃我秦军兵不血刃灭韩最好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