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皮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分手吧,我要考哈佛在线阅读 - 第227页

第227页

    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总不能拿同一套标准来强人所难。个中内容,只有自己去细细体味,从中学到什么,这与个人基础相关。

    看论文也是一样,别人会的,自己不一定会,别人不会的,自己可能偏偏觉得soeasy。

    第120章 第一百二十站

    若论天资,秦海是比不上包萌和杜岳的,但因为秦海性情坚毅,做事踏实稳重的缘故,比他先入门的包萌和杜岳纵然有一两年的时间差优势,但这会儿也看不出来了。

    如果看个人科研能力的话,还没有经过博士学位论文锤炼的秦海并不会比包萌和杜岳差太多,等他写完博士论文,完整地将一个研究命题搞定,实力会迎来一次涅槃,到时候再看这三人的水平,谁高谁低就说不准了。

    包萌被谢书尧打击了一番,默默地拿着鲜奶蛋糕回工作台上分析实验数据去了。

    截至目前为止,秦海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快追上她了,比杜岳也没少几篇,等秦海把这七八篇论文写完,她的脸该往哪儿放?

    要是放在别的课题组,七八篇论文足够搞好几年了,但秦海是跟着谢书尧搞研究,就算这论文写起来再不顺利,两个月都足以搞定这些论文了……包萌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被秦海给battle下去了。

    她还想再挣扎一下。

    ————————————————

    谢书尧在京大医学部带领的团队虽然不大,无法同孙主任这种留校学生都有十几位的大课题组相比,但鉴于她带出来的学生都是科研路上的‘饿狼’,而非寻常的科研狗,更别提那种不争气的科研哈士奇,如今她这个团队在京大医学部的影响力已经很高了,甚至于说,她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和京大医学部的一般团队泾渭分明地划分了开来,京大医学部其它课题组的硕士、博士都默认自己与谢书尧课题组的硕士博士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天资不够,来了谢书尧课题组之后也跟不上大部队的进度,心里还没那么难受,有些人知道自己比较惫懒,无法像谢书尧课题组的那些学生一样拼命,也给自己找了个心安的借口,但那些每天都很努力、觉得自个儿天资也不错的人就难受多了。

    是什么让他们比不上谢书尧课题组的硕士博士?

    是因为导师太菜!

    在谢书尧的课题组,那完全就是导师手把手地培养学生,谢书尧会告诉学生应该看哪些文献,甚至于说,她还会替那些学生把文献下载好,让学生最简单粗暴地走上科研道路,而在其它课题组呢?

    多数导师都是三不管的,遇到一个有责任心的导师,那还好,起码遇到问题的时候,导师会在大方向上给一点指导,若是遇到一些需要人情才能摆平的问题,比如说去别的课题组借用实验设备,导师有面子,学生借设备也方便,导师要是没有面子,那只能排队排到天荒地老。

    如果遇到一个责任心不那么强的导师,学生费了老大劲儿写出一两篇文章来,都可能会被导师给盯上,最后论文署名都得让一个出去。

    简言之,在谢书尧课题组里搞研究的优势太多了,有指路明灯谢书尧在那儿杵着,学生若是在研究上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谢书尧在金陵药科大学那边办的医药高等研究院里拥有国内医学、药学研究所涉及到的最全的设备,学生想要做实验,直接和谢书尧打声招呼就可以,基本上不用排队,就算不巧遇到了同门的人在做实验,或者是其它教授同谢书尧打了招呼,过去蹭几天实验,可也耽搁不了多久,而且谢书尧的课题组基本上不缺经费,不怕学生有想法,怕的是学生没有想法,亦或者是学生有想法却没有足够的执行力。

    跟着谢书尧搞研究,那绝对是接受栽培去了,只要学生自己够努力,最后的培养结果一定不会太差,现实例子就有三个,杜岳、包萌和秦海。

    如果跟着比较水一点的导师,那可能就不是导师栽培学生,而是学生栽培导师了,学生等着导师指导自己的论文和研究,导师等着学生把自己培养上杰青、上长江、当院士。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如果谢书尧每年招收博硕士的名额被完全放开,不再限定数量,估计京大医学部百分之七八十的生源都会涌到谢书尧课题组去。

    ————————————————

    杜岳和包萌跟着谢书尧做了人体微生物群落与代谢组,二人在读博阶段,就已经在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领域内登堂入室了,放眼国内外,研究深度比他们俩更深的,基本上找不到。

    这两位想要留在京大医学部,必须走的一关就是博士后考核,而博士后考核看的是论文和基金。

    论文自然不用说,哪怕是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包萌,在其它课题组的硕士博士眼中,那都是行走的论文生产机,难关在基金的申请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青年基金》是包萌和杜岳志在必得的,因为国内研究人体微生物群落的学者就那么几个,能够研究出头的,只有包萌和杜岳,以及这两位的导师谢书尧。

    基金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专家盲审的阶段,就和学位论文一样。

    但说是‘盲审’,其实专家们都长了两颗雪亮的眼睛以及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搞研究,谁研究的啥,这根本不是秘密,那些专家们基本上拿到论文或者基金之后,就能猜到这论文是哪个课题组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