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节
坐在榻旁,朱厚照不忌讳旁人,握着夏皇后的手,面带忧心。 “朕听说有安胎药,皇后不用?” “回陛下,皇后娘娘康健,无需用药。” 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还是不吃的好。 朱厚照点头,表示明白。 稳妥起见,李院判提笔,对照脉案,仔细填补注意事项。重点叮嘱,膳食定时,糕点适量。皇后年轻,又可能是双胎,必须注意。 “本宫知道了。” 夏福坐起身,接过纸,仔细看过,交给贴身宫人。 “劳烦院判。” 李院判告退,宫人中官退到殿门旁。 朱厚照忽然咧嘴,道:“梓童,朕听说,这个月份的孩儿已经会动。” “陛下听谁说的?”夏皇后双眼圆睁,低下头,白玉似的一双手,轻轻覆上腰间,乌发垂落,面颊丰盈,肤白娇嫩,愈发显得吹弹可破。 “张伴伴说的。” “张……” 夏皇后眼睛瞪得更大,差点没被口水呛到。 太医也就罢了,中官说这话,能信吗? “刘伴伴也这么说。” 盯着夏皇后的肚子,朱厚照道:“梓童察觉没有?朕想摸摸看。” 夏皇后无语。 仔细想想,好似真有轻动。只不过年纪轻,又是初次怀胎,没能马上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犹豫两秒,到底牵起朱厚照的手,轻轻覆在身上。 朱厚照正要说话,忽然感觉到什么,刹那愣住。 “陛下?” “在动!”少年天子兴奋得双颊泛红,“朕的小公主在动!” 夏福先是脸颊晕红,继而现出几许诧异。 公主? “陛下为何说妾怀的是公主?” “朕喜欢。”朱厚照小心移开手,将头贴在夏皇后身前,双眼晶亮,“福儿,为朕生个公主,可好?” “好。”夏福颔首,笑容绽放,如含苞多时,即将盛放的牡丹。 “有了公主,福儿再为朕生个皇子。” “好。” “然后再生一个公主。” “……好。” “再是皇子。” “……” “不能像圣祖高皇帝,也要像太宗皇帝一样。”朱厚照掰着指头,笑得十足傻气,“朕要五个公主,都像福儿。珍珠宝石,绫罗绸缎,朕给她们最好的一切。谁敢欺负朕的公主,让朕的儿子揍他!” 朱厚照说得兴起,夏皇后很是无语。 实在听不下去,直接手一捞,提着天子的领口,直接按在榻上。 “陛下,妾有些乏。” 朱厚照眨眨眼,“朕为福儿捏捏?谷伴伴手艺不错,朕也学了些。” “陛下……” 小夫妻正说话,坤宁宫管事太监在门外禀报,乾清宫中官丘聚求见天子。 “丘伴伴?” 朱厚照坐起身,整了整衣领,道:“福儿先歇着,朕去看看。” “妾送陛下。” “不用。” 朱厚照很想大丈夫一回,将皇后按回榻上。 结果发现,力气不够,按不住。 摸摸鼻子,免去皇后礼,大步走出殿外。 “丘伴伴何事?” “回陛下,是李阁老和谢阁老……” 丘聚没有啰嗦,三言两语将事情禀明。 朱厚照立时变了神情。 “两位先生真这么说?” “回陛下,句句属实。” “摆驾,回乾清宫。”迈出两步,朱厚照忽然停住,对坤宁宫管事太监道,“好好伺候皇后。” “是!” 众人恭送,朱厚照不乘车舆,直接步行。 天子长腿迈开,丘聚等人都是一路小跑。 李东阳和谢迁候在西暖阁前,见到天子,拱手行礼。 “免礼。”朱厚照当先走进暖阁,道,“两位先生进内说话。” “臣遵旨。” 正德元年,十二月辛未,内阁觐见天子。 翌日,天子病愈,升殿早朝。 “升赏庆平侯世子顾鼎,长安伯顾卿,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兵部武库司郎中谢丕,国子监司业顾晣臣,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事赵榆等十六人,录其镇虏营御敌有功。” “营州左屯卫指挥使才方,忠烈有功,进阶右军都督府佥事,追赠太子少保。子三人,御敌有功,升一级,赏银五十两,布帛十匹。” “营州左屯卫同知孙连,失于戒谕,懈于设备,怀私挟怨,外不能御虏边塞,内不能保聚人畜,逮治锦衣狱。罪证确实,于阙下杖三十,重枷长安左门外。除一幼子,儿孙发北疆戍卫,五代不赦。” 群臣都没料到,升殿当日,天子不问诸事,先下敕令。 唯内阁三人表情平静,似早有预料。 “敕升英国公世子张铭锦衣卫佥事,为副总兵官,率京卫两千驰援镇虏营。命会昌侯孙铭领奋武营,设防牛栏山。” “下章程兵、户两部,诸事俱备,不得延误!” 敕命下得太急,群臣未有准备。有兵部官员想要出列,立即被同僚拉住。 后者摇头,示意三位阁老。 前者蹙眉,正自不解,忽见李东阳出列,平举笏板,朗声道:“臣等遵旨,陛下圣明!” 户部两次地震,尚书韩文之下,侍郎仅存一人,办事官员少去大半。不及填补缺额,遇京卫北上,忙得脚不沾地,生生累病。 此时,韩尚书告病未朝,李东阳挂户部尚书衔,出列领旨,部中上下谁敢反对? 阁老率先表态,别说户部,兵部也不敢有二言。 本该商讨几日的敕令,三下五除二,干脆利落,当殿敲定。 惊讶过甚,群臣尚未回神,刑科、兵科先后有给事中出列,以灾异劾南京六部及都察院官员。 “孝陵遇雷,水旱地动连月不绝,礼部条奏灾异。” “臣等窃观,灾异之相,皆有微意。” “北者,夷狄为患,虏贼叩边,百姓涂炭。将兵死战,粮饷难济,边患至今未解。南者,盐法败坏,南京六部留中不报。将老之臣不安其位,索贿弄权,颠倒是非,指贤为佞,引天示警,落雷焚木。” “今以灾异劾南京吏部尚书林翰,户部右侍郎陈金,太常寺卿吕等,国子监祭酒章懋不职,请俱罢黜。” “劾南京工部侍郎叶贽,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史雍不法;南京光禄寺卿胡谅,浙江按察使李善,参政李文安,唐锦舟侵克灾银,请移文巡抚官核实其罪,下有司逮问,俱罢官追银,依律惩治!” 阁老要收拾一个人,无需亲自动手,自有学生部科官甘为马前卒。 六科弹劾,不过是开胃菜。 纵能定罪,依律严惩,也不过是罢官去职。 戴铣递送的奏疏,才真是要命。其中例举南京六部及三法司种种不法,皆查有实据,尤以都察院为最。 不知晓内情者,都会以为戴给谏刚正不阿,身染诬名,历经起伏,愈发嫉恶如仇。 唯有戴铣自己清楚,旁人都是幌子,史都宪才是最终目标。 经历前事,戴给谏轻易轻易不信同僚。从写好奏疏到递送入京,未经南京衙门,只请南京守备太监傅容相助。 反正要得罪人,不如得罪个遍。将六部三法司一起拉上,人数多了,彼此猜疑牵制,反倒更加安全。 就算要报复,也要等风头过去。届时,他是否留在南京,早成未知数。 况且,弹劾范围越大,呈至御前,才会更有说服力。不至被他事压下,留在文渊阁落灰。 只不过,戴铣万万没有想到,这封奏疏,远比想象中力度更足,掀起的风浪更大。 阴差阳错,藩王安插在金陵的钉子,都被连根拔起。 历史上,戴给谏死在刘瑾之手,廷杖之下。这一回,弹劾奏疏递到京城,刘瑾奉天子之命,亲自安排番役南下,护卫戴铣北上。 该说是历史惯性,有关联之人总会“走”到一起,还是老天恶作剧,开出这样的玩笑? 无论哪一个,弹劾递至御前,天子震怒,风浪骤起。